用“益气补血”方,消除患者10年的手脚麻木后,方才明白:不是中医没人了,只是这些中医人的初心不在了。
我曾经无数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问自己:中医到底还行不行?还能不能为患者治病?
最后的答案是:中医当然行,中医是很好的一种治病方式,只是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中医人忘记了初衷,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偏罢了。
行医这几十年时间里,我见过很多中医前辈,就算退休医院看诊,即使没有工资也甘之如饴,甚至有的医者到临终之时想的还是患者。
但是现在呢?
大部分医生心里想的全是业绩和提成,医院每个月都有指标,评先的标准也不再是医术和医德,而是业务能力,看谁为院里谋的利益多。更有甚者为了引人瞩目,吸引更多患者来看诊,招护士的要求是“身材高挑匀称、有才艺、五官端正......”
种种迹象,医院到底是治病的,还是做生意的场所。
我见过一位患者,来看诊的时候,反映自己出现手脚麻木的症状已经近10年之久。主要症状有肢体麻木,以肢体末端为甚,气短懒言,动则易汗出。去医院做风湿、类风湿之类的检查,均不能确诊。
这就很可笑了,做了一大堆检查,白纸黑字上各种数据,但就是不知道病因,问医生,医生也不知道,只能给他开镇痛抗炎的药来缓解痛苦。
看了患者舌脉,舌淡、苔白,脉涩。
根据上述诊断,辩证患者属于气血亏虚导致的肢体麻木;治疗应该以益气补血通络为主。
于是,开出方子:炙黄芪、桂枝、炒白芍、炙甘草、当归、川芎、丹参、生姜、大枣。
并叮嘱患者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患肢避风寒,勿凉水洗浴,避免过度劳累。
结果患者情况怎么样呢?
服药半个月后,患者肢体麻木的情况有所好转,不适症状减轻。效不更方,叮嘱患者继续服药两周,其手脚麻木的症状消失,一切正常。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上述患者的麻木症状是由于气虚血亏,血脉循行不利,四肢百骸不得濡养而致。
方中黄芪可补表里之气,又能行滞通痹,与桂枝共奏温阳通脉之效。
芍药味酸,主入肝经,善柔肝止痛,滋阴养血,活血通脉,合桂枝有调和营卫、平补阴阳的妙用。
病在四肢血络,生姜能领诸药达四肢血络,且助黄芪与桂枝温通经脉,大枣补益气血;炙甘草调和诸药。
考虑患者气血亏虚较重,且出现因虚致瘀的脉象,故重用黄芪补气养血,同时加用当归、川芎、丹参增强补血活血的功效。
上肢麻木明显者多是由于气虚者先虚于上,故应在原方的基础上加重黄芪用量;下肢麻木明显者可加怀牛膝、防己;气虚血弱,不通则痛,故对肢体麻木伴疼痛者可加延胡索、川芎、鸡血藤,以补血活血、通络;伴有肢端发凉者多由于阳虚血液循环不利所致,可加用细辛,以通阳行滞,则肢冷自解。
患者用药一个月出头,问题就没有了,总共花了不到元钱,但是如果一直吃镇痛消炎的西药,再吃个10年,病还是好不了,说不定还会越来越严重。
究其原因就是病机没有找到,这就好像破案一样,线索没有找对,不论如何卖力,都只是徒劳无功。
师父告诉我:行医,不能忘了初心,如果只想着赚钱,就是中医界的败类。这么多年,我一直牢记着他这句话,所以不管生活过的再艰难,我都没有昧着良心赚病人的血汗钱,这是我行医的底线,也是做人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