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在之前谈高血压的文章中,给大家详细讲过它形成的原因“堵”,也给大家分析过中医调理血压、降血压的总原则是“疏通气血”。
治疗的大原则是“疏通气血”,但实际临床应用时,必须得根据每个病人的症状体征及舌脉特点,分析出病因病机,综合准确的判断出属于哪种证型,再来开方用药。
下面就给大家讲一个临床上辨证用药的医案。
你就明白中医治病辨证的重要性以及准确的辨证,对于把病治好有多大的影响!
这位患者51岁了,当时是因为头胀痛2医院就诊。
头痛呈持续性?伴有胃部轻度胀闷不适?但是没有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等症状,大小便也都正常。
精神比较差,困倦没有力气?脸色偏红,舌暗红?舌苔薄白?脉沉弦。
当时测了血压:/mmHg。
当时西医诊断为:高血压。
中医诊断:头痛肝阳上亢型。
用了平肝潜阳、活血止痛的
加减:天麻12g?钩藤15g(后下)?草决明30g?丹参18g?赤芍12s?牛膝12g?益母草20g?橘红6g?枳壳6g?生地12g
但当时吃过这个药后,患者头痛缓解不明显?面色潮红稍减?血压仍高达/mmHg?配合多种西药,血压可降至/90mmHg?但仍波动较大。症状也未有明显改善。
所以后续又请了会诊,根据患者的病情:头胀痛?困倦乏力?有时恶心欲呕?不想吃饭,食欲不佳?睡眠差?大便有稀溏?舌淡红稍暗?中间黄腻?边有齿痕?脉沉弱。
通过分析都是脾虚湿困的特点,脾气虚则运化差,痰湿容易集聚,身体里“痰湿”垃圾太多了,没有排出去,把全身都堵了,堵到了血管,这才引起血压高。
经重新辩证为脾虚痰瘀型?以益气健脾、祛痰活血为法?
处方:北黄芪60g?云茯苓15g?白术15g?薏苡仁30g?枳壳10g?竹茹10g?橘红6g?牛膝15g?佩兰10g?扁豆花10g?草决明30g?甘草3g。
患者当时吃1剂后就感觉各种症状都缓解了?头痛消失?胃也舒服了,终于愿意吃饭了,睡眠也好了?全身明显舒服,没那么多困重感?血压平稳下降。
续服2剂后诸症基本消失?头痛全无?稍微感觉消化不良?略觉乏力。
降压药也减至1种,但血压平稳。后续,效不改方,稍加入几味健脾益气和胃的中药,消化正常、精神也恢复正常。
通过本例病案,我们可以看到,在患者入院后初次辩证,是根据其临床相关病情表现:头胀痛、舌暗红?舌苔薄白?脉沉弦等一些表象的“症”,就辨为肝阳上亢挟瘀?药以平肝潜阳、活血止痛之品?却收效甚微。
对抗高血压的西药也反复加量调整?血压仍居高不下。
但会诊后,从舌苔脉象、诸症及用药,经过判断为患者脾气本虚?脾虚运化失司?痰瘀内生?但因为钩藤、赤芍、决明等属寒凉之品,故反见舌苔由薄白转为黄腻?脉象由沉弦转为沉弱。
所以用方当以益气健脾、祛痰活血?用大剂量黄芪补气?白术、云茯苓健脾?佐以祛痰活血之品?仅一剂患者就感觉诸症缓解?全身得轻。而且,降压药也减了量。
所以通过上面的医案,我们可以看出,前者只是简单由“症”来辩证用药,后者用药开方是综合“症”,并分析病因、病机,综合判断得出的准确的“证”。
虽都是治疗高血压,但如果辨错了证型,不仅耽误治疗,影响病情发展,更不可能治得好病!
所以我们大夫在行医看病时?要想妙手回春?不是说简单掌握一两条方子即可?要不断增长经验,不能简简单单对“症”治疗,要做到通过症状体征等表象,挖掘出其真实的病因、病机,要做的准确对“证”,才能实现把病治好的目的。
同时,也要提醒我们患者,不要随便听到一个方子,然后感觉自己有什么什么症状,就觉得自己对症了,就想着吃这个药试试。咱们陷入的就是对“症”这个误区,而不是真正能帮你缓解痛苦,消除疾病的对“证”用药。
#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