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07/5602607.html常用骨伤科外用中药
解表药之发散风寒药:
桂枝(53):
药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应用:1.风寒感冒,2..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辛散温通,具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
3.痰饮,蓄水证,4.心悸
药理:桂枝煎剂或者乙醇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常见皮肤真菌,痢疾杆菌,流感病毒等常见细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现代研究,桂枝主要成分是桂皮醛,该物质有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
防风(58):
药性:辛,甘,微温。归膀胱经,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1.外感表证2.风疹瘙痒3.风湿痹痛,本品性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祛风湿,止痹痛要。4.破伤风证。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治风之通用药”“风药之润剂”,又能胜湿,止痛,止痉。可以用于外感风湿,头重如裹,身重肢痛。
羌活(59):
药性:辛,苦,温。归膀胱经,肾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应用:1.风寒感冒2.风寒湿痹主要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因其善入足太阳膀胱经,以除头项肩背之痛见长,故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者尤为多用。含挥发油,具有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白芷(60):
药性:辛,温。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应用:1.风寒感冒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本品辛散温通,长于止痛。3.鼻渊4.带下证5.疮痈肿毒。
药理作用:白芷水煎剂有解热,抗炎,镇痛,解痉,抗癌作用。
细辛(61):
药性: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效:解表解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应用:1.风寒感冒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本品辛香走窜,宣泄郁滞,上达颠顶,通利九窍,善于祛风散寒,且止痛之力颇强,尤宜于风寒性头痛,痹痛等多种寒痛证。3.鼻渊4.肺寒咳喘
使用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药理作用:细辛挥发油,水及醇提取物分别有解热,抗炎,镇静,抗惊厥及局麻作用。所含消旋去甲乌药碱有强心,扩张血管,松弛平滑肌作用。
不良反应:口服,细辛不过钱。细辛对心肌有直接抑制作用,过量可以引起心律失常。中毒表现:头痛,呕吐,烦躁,出汗,颈项强直,口渴,体温及血压升高,瞳孔轻度散大,面色潮红。如不及时治疗则可迅速转为痉挛状态,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意识不清,四肢抽搐,尿闭,最后死于呼吸麻痹。中毒原因:1.直接吞服单方散剂用量过大。2.过大剂量入汤剂煎煮时间过短。细辛中毒救治:早期催吐,洗胃。有痉挛,狂躁者用安定或者巴比妥钠。尿闭时导尿或口服双氢克尿噻。
解表药之发散风热药:
葛根(78):
药性:甘,辛,凉。归脾,胃经。
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应用:1.表征发热,项背强痛。2.麻疹不透。3.热病口渴,阴虚消渴。4.热泻热痢,脾虚泄泻。
古籍摘要:《神农本草经》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清热药之清热泻火药:
天花粉(87):
药性: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应用:1.热病烦渴2.肺热燥咳3.内热消渴4.疮疡肿毒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清热药之清热燥湿药:
黄柏(99):
药性: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应用:1.湿热带下,热淋涩痛2.湿热泻痢3.湿热脚气,痿证:取本品清泻下焦湿热之功,可治湿热下注所致的痿证。4骨蒸劳热,盗汗,遗精5疮疡肿痛,湿疹瘙痒。
黄柏偏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可补肾不足,壮骨髓。
清热药之清热解毒药:
白蔹():
药性:苦,辛,微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疖,敛疮生肌。
应用:1.疮疡肿毒,瘰疬痰核2.水火烫伤,手足皲裂。本品苦寒,既能清除火热毒邪,又具敛疮生肌止痛之功。单用捣烂外敷可以用于治疗扭挫伤痛等。
使用注意:反乌头。(十八反)
古籍摘要:白蔹,苦则泄,辛能散,甘能缓,寒则除热,故主痈肿疽疮,散结止痛。...总之为疔肿痈疽家要药,乃确论也。
清热药之清热凉血药:
牡丹皮():
药性: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应用: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2.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3.血热经闭,痛经,跌打伤痛:本品辛行苦泄,有活血祛瘀之功。治疗跌打损伤可与红花,乳香,没药等配伍。4.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活血祛瘀宜酒炙。
药理作用:牡丹酚有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等中枢抑制作用。
赤芍():
药性: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应用:1.温毒发斑,血热吐衄2.目赤肿痛,痈肿疮疡。3.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打损伤:本品苦寒入肝经血分,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
使用注意:反藜芦。
药理作用:所含的芍药苷有镇静,抗炎止痛作用。
泻下药之攻下药:
大黄():
药性: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应用:1.积滞便秘2.血热吐衄,目赤咽肿3.热毒疮疡,烧烫伤4.瘀血诸证:本品有较好的活血逐瘀通经的作用,其下可下瘀血,又清瘀热,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物。5.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芒硝():
形状鉴别:青白色,透明块状结晶,清洁无杂质者为佳。芒硝经风化失区结晶水而成白色粉末称为玄明粉(元明粉)。
药性: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应用:1.积滞便秘2.咽痛,口疮,目赤,痈疮肿痛。
祛风湿药之祛风寒湿药
/p>
独活():
药性: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
功效:祛风湿,止痛,解表。
应用:1.风寒湿痹,本品辛散苦燥,气香温通,功善祛风湿,止痹痛,为治疗风湿痹痛主药,凡风寒湿邪所致之痹症,无论新久,均可应用;因其主入肾经,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关节疼痛属下部寒湿者为宜。2.风寒挟湿表证。3少阴头痛。
鉴别用药:羌活与独活都能祛风湿,止痛,解表,治疗风寒湿痹,风寒挟湿表证,头痛。羌活性较燥烈,发散力强,常用于风寒湿痹,痛在上半身者,治头痛因于风寒者;独活性较缓和,发散力较羌活为弱,多用于风寒湿痹在下半身者,治头痛属少阴者。若风寒湿痹,一身尽痛,两者常相须为用。
药理作用:独活有抗炎,镇痛,镇静作用。
威灵仙():
药性:辛,咸,温。归膀胱经。
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消骨鲠。
应用:1.风湿痹痛。本品辛散温通,性猛善走,通行十二经,既能祛风湿,又能通经络而止痛,为治疗风湿痹痛的要药。2.骨鲠咽喉。
药理作用:威灵仙有镇痛作用。
不良反应:偶有过敏反应。原白头翁素易聚合成白头翁素,为威灵仙的有毒成分,服用过量可引起中毒。
川乌():
药性: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功效:祛风湿,温经止痛。
应用:1.风寒湿痹:本品辛热升散苦燥,“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善于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有明显的止痛作用,为治风寒湿痹证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之风湿痹痛。2.心腹冷痛,寒疝疼痛。3.跌打损伤,麻醉止痛。本品止痛作用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瘀肿疼痛。
使用注意: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芨,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内服应炮制,生品内服宜慎。酒浸,酒煎服易中毒,应慎用。
药理作用:川乌有明显的抗炎,镇静作用,有强心作用,但是剂量加大则引起心律失常,终会引起心脏抑制;乌头碱有明显的局部麻醉作用
草乌():
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和川乌同,而毒性更强。炮制方法痛川乌。
木瓜():
药性:酸,温。归肝,脾经。
功效: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应用:1.风湿痹痛。本品味酸如肝,益筋和血,善舒筋活络,且能祛湿除痹,尤为湿痹,筋脉拘挛的要药,亦常用于腰膝关节酸重疼痛。2.脚气水肿。3.吐泻转筋。
古籍摘要;《名医别录》主湿痹邪气,霍乱大吐下,转筋不止.....《本草衍义》益筋与血病,病腰膝脚膝无力,此物不可阙也。
伸筋草():
药性:微苦,辛,温。归肝经。
功效:祛风湿,舒筋活络。
应用:1.风寒湿痹,肢软麻木。本品辛散,苦燥,温通,既能去风湿,入肝尤善通经络。2.跌打损伤。本品辛能行散以舒筋活络,消肿止痛,治疗跌打损伤,瘀肿疼痛。
药理作用:伸筋草醇提液有明显镇痛作用,水浸液有解热作用。
祛风湿药之祛风湿热药:
桑枝():
药性:微苦,平。归肝经。
功效:祛风湿,利关节。
应用:风湿痹证。本品性平,祛风湿而善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痹症新久,寒热均可应用,尤宜于风湿热痹,肩臂,关节酸痛麻木者。
海桐皮():
药性:苦,辛,平。归肝经。
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
应用:1.风湿痹证本品辛能散风,苦能燥湿,主入肝经,能祛风湿,行经络,止疼痛,达病所,尤善治下肢关节痹痛。2.疥癣,湿疹。
古籍摘要:《海药本草》:主腰脚不遂,顽痹,腿膝疼痛...
药理作用:海桐皮有抗炎,镇痛,镇静作用。
祛风湿药强筋骨药:
狗脊():
药性:苦,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
应用:1.风湿痹证。本品苦温能温散风寒湿邪,甘温以补肝肾,强腰脊,坚筋骨,能行能补,对肝肾不足,兼有风寒湿邪之腰痛脊强,不能俯仰者最为适宜。腰膝酸软,下肢无力。本品有补肝肾,强腰膝之功。3.遗尿,白带过多。此外狗脊的绒毛有止血作用,外敷可用于金疮出血。
古籍摘要:《神农本草经》主腰背强,关机缓急,周痹,寒湿膝痛。颇利老人。
祛风湿药之化湿药:
藿香():
性状: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止呕,解暑。
应用:1.湿阻中焦。本品气味芳香,为芳香化湿浊要药。
2.呕吐。3.暑湿或者湿温初起。
苍术():
性状: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
应用:1.湿阻中焦证。2.风湿痹证,本品辛散苦燥,长于祛湿,故痹症湿胜者尤宜。3.风寒挟湿表证。
古籍摘要:《神农本草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
厚朴():
性状: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应用:1.湿阻中焦,脘腹胀满。2.食积气滞,腹胀便秘。3.痰饮喘咳。
古籍摘要:《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药理作用:厚朴碱,异厚朴酚有明显的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利水渗湿药之利尿通淋药:
萆薢():
药性:苦,平。归肾,胃经。
功效: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应用:1.膏淋,白浊。2.风湿痹痛,本品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善治腰膝痹痛,筋脉屈伸不利。
古籍摘要:《神农本草经》:主腰背痛,强骨节,风寒湿周痹...
理气药:
陈皮():
以陈久者为佳,所以称陈皮。
药性:辛,苦,温。归脾,肺经。
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应用:1.脾胃气滞证2.呕吐,呃逆。3.湿痰,寒痰咳嗽。4.胸痹。
乌药():
药性: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
功效: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应用:1.寒凝气滞胸腹诸痛证。本品味辛行散,性温祛寒,入肺而宣通,入脾而宽中,故能行气散寒止痛。2.尿频,遗尿。
药理作用:其挥发油外涂能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缓和肌肉痉挛疼痛。
止血药之凉血止血药:
大蓟():
药性:甘,苦,凉。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1.血热出血证,2.热毒痈肿本品能凉血解毒,又能散瘀消肿。
古籍摘要:大蓟,破血止血甚奇,消肿安崩亦效,去毒亦神。
止血药之收敛止血药:
血余炭():
药性:苦,平。归肝,胃经。
功效: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应用:1.出血证,发乃血之余,故可入血,并以炭入药,故有收涩止血之功,且能消瘀,有止血而不留瘀的特点,可用于各种出血之证。2.小便不利。
止血药之收敛止血药:
三七():
药性:甘,微苦,温。归肝,胃经。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应用:1.出血证。2.跌打损伤,淤血肿痛。本品活血化瘀而消肿定痛,为治疗瘀血诸证之佳品,为伤科之要药。本品具有补虚强壮作用,民间用于治虚损劳伤。常与猪肉炖服。
古籍摘要:《本草求真》:三七,世人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则痛作,血因敷散则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
药理作用:具有镇痛,抗炎,抗衰老等作用。
活血化瘀药之活血止痛药:
川芎():
药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应用:1.血瘀气滞痛证本品辛能温通,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具通达气血功效,故治气滞血瘀之胸胁,腹部诸痛。2.头痛,风湿痹痛。本品辛温升散,能“上行头目”,祛风止痛,为治头痛要药。本品辛散温通,能祛风通络止痛,又可治风湿痹痛。
药理作用:水煎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可加速骨折局部血肿的吸收,促进骨痂形成。
姜黄():
药性:辛,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活血行气,通经止痛。
应用:1.气滞血瘀痛证能辛散温通,苦泄,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活血行气而止痛。2.风湿痹痛本品辛散苦燥温通,外散风寒湿邪,内行气血,通经止痛,尤长于行肢臂而除痹痛。单用本品外敷可以用于皮癣痛痒。
鉴别用药:郁金,姜黄为同一植物的不同药用部位,均能活血散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之证。但姜黄药用其根茎,辛温行散,祛瘀力强,以治寒凝气滞血瘀之证为佳,且可祛风通痹而用于风寒湿痹;郁金药用块根,苦寒降泄,行气力强,且凉血,以治血热瘀滞之证为宜,又能利胆退黄,清心解郁而用于湿热黄疸,热病神昏等证。
古籍摘要:《本草纲目》:治风痹臂痛。姜黄,郁金,莪术三物,性状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治血,而姜黄兼入脾,兼治气,莪术则入肝,兼治气中之血,为不同耳。
乳香():
药性: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功效: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
应用:
1.跌打损伤,疮疡痈肿本品辛香走窜,入心,肝经。味苦通泄入血,既能散瘀止痛,又能活血消痈,去腐生肌,为外科要药。2.气滞血瘀痛证本品辛散走窜,味苦通泄,既入血分,又入气分,能行血中气滞,化瘀止痛;内能宣通脏腑气血,外能透达经络,可用于一切气滞血瘀之痛证。
药理作用:乳香有镇痛,消炎,升高白细胞的作用,并能加速炎症渗出排泄,促进伤口愈合。
没药():
药性:辛,苦,平。归心,肝,脾经。
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应用:没药的功效和乳香相似。常与乳香相须为用,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痈疽肿痛,疮疡溃后久不收口以及一切瘀滞痛证。区别在于乳香偏于行气,伸筋,治疗痹症多用。没药偏于散血化瘀,治疗血瘀气滞较重之胃痛多用。
古籍摘要:《医学柘中参西录》外用为粉,以敷疮疡,能解毒消肿,生肌止痛。虽为开通之药,不至耗伤气血,诚良药也。
活血化瘀药之活血调经药:
丹参():
药性:苦,微寒。归心,心包,肝经。
功效: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应用:1.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瘀滞腹痛。2.血瘀心痛,脘腹疼痛,症瘕积聚,跌打损伤,风湿痹证。本品善能通行血脉,祛瘀止痛,广泛用于各种瘀血病症。2.疮痈肿毒。4.热病神烦神昏,心悸失眠。
使用注意:反藜芦。
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有镇静和镇痛作用。
红花():
药性:辛,温。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应用:1.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2.症瘕积聚。3.胸痹心痛,血瘀腹痛,胁痛。4.跌打损伤,瘀滞肿痛本品善能通利血脉,消肿止痛,为治跌打损伤,瘀滞肿痛之要药。
5.瘀滞斑疹色暗。
古籍摘要:《本草汇言》:红花,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药也。
药理作用:红花黄色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痛,镇静,和抗惊厥作用。
不良反应:该药易引出出血,所以孕妇忌用,溃疡病,出血性疾病应慎用。
牛膝():
怀牛膝生产在河南,川牛膝生产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药性:苦,甘,酸,平。归肝,肾经。
功效: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
应用:1.瘀血阻滞经闭,痛经,经行腹痛,胞衣不下,跌打伤痛。本品活血祛瘀力较强,性善下行,长于活血通经,其活血祛瘀作用有疏利降泄之特点,尤多用于妇科经产诸疾以及跌打损伤。2.腰膝酸痛,下肢萎软。牛膝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补益肝肾,强筋健骨,兼能祛除风湿,故既可用于肝肾亏虚之腰痛,腰膝酸软可配伍杜仲,续断,补骨脂等同用。
3.淋证,水肿,小便不利。4.头痛,眩晕,齿痛,口舌生疮,吐血,衄血。
鉴别用药:怀牛膝和川牛膝均有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火下行。但川牛膝长于活血通经,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强筋骨。
鸡血藤():
药性:苦,微甘,温。归肝经,肾经。
功效:行血补血,调经,舒筋活络。
应用:1.月经不调,痛经,闭经。2.风湿痹痛,手足麻木,肢体瘫痪,血虚萎黄。本品行血养血,舒筋活络,为治疗经脉不畅,络脉不和病证的常用药。
活血化瘀药之活血疗伤药:
土鳖虫():
药性:咸,寒。有小毒。归肝经。
功效: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应用:1.跌打损伤,筋伤骨折,瘀肿疼痛。本品咸寒入血,主入肝经,性善走窜,能活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疗伤,为伤科常用药,尤多用于骨折筋伤,瘀血肿痛。可单用研末外敷,或者研末黄酒冲服;2.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积聚痞块。
苏木():
药性:甘,咸,辛。归心,肝经。
功效:活血疗伤,祛瘀通经。
应用:1.跌打损伤,骨折筋伤,瘀滞肿痛。本品味辛能散,咸入血分,能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日华子本草》谓其治“扑损瘀血”。2.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痛经,心腹疼痛,痈肿疮毒。
药理作用:煎剂有镇静,催眠作用。
骨碎补():
药性: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活血续伤,补肾强骨。
应用:1.跌打损伤或者创伤,筋骨损伤,瘀滞肿痛。本品能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续筋接骨。以其入肾治骨,能治骨伤碎而得名,为伤科要药。治疗跌扑损伤,可单用本品浸酒服,并外敷,亦可水煎服。2.肾虚腰痛脚弱,耳鸣耳聋,牙痛,久泻。本品苦温入肾,能温补肾阳,强筋健骨,可治肾虚之证。
古籍摘要:《开宝本草》:主破血,止血,补骨折。
药理作用:骨碎补能促进骨对钙的吸收,提高血钙和血磷水平,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改善软骨细胞,推迟骨细胞的退行性病变。刺猬骨碎补双氢黄酮苷有明显的镇静,镇痛作用。
儿茶():
为豆科植物儿茶的去皮枝,干的干燥煎膏。加水煎膏,浓缩,干燥,打碎生用。
药性:苦,涩,凉。归心,肺经。
功效:活血疗伤,止血生肌,收湿敛疮,清肺化痰。
应用:1.跌打伤痛,出血。本品性涩,既能活血散瘀,又能收敛止血,可用于多种内外上出血病证。2.疮疡,湿疮,牙疳,下疳,痔疮。3.肺热咳嗽。
古籍摘要:《本草纲目》:清膈上热,化痰生津,涂金疮,一切诸疮,生肌定痛,止血,收湿。
刘寄奴():
药性:苦,温。归心,肝,脾经。
功效:散瘀止痛,疗伤止血,破血通经,消食化积。
应用:1.跌打损伤,肿痛出血。本品温散善走,能活血散瘀,止痛止血而疗伤。治疗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可单用研末以酒调服。治疗创伤出血,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2.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3.食积腹痛,赤白痢疾。
药理作用:加速血液循环,接触平滑肌痉挛,促进血凝作用。
活血化瘀药之破血消癥药:
莪术():
药性:辛,苦,温。归肝,脾经。
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应用:1.症瘕积聚,经闭,心腹瘀痛。莪术苦泄辛散温通,既入血分也入气氛,能破血逐瘀,行气止痛。可用于跌打肿痛,常与三棱同用。2.食积脘腹胀痛。
药理作用:水提液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微动脉血流恢复,完全阻止微动脉收缩,明显促进局部微循环恢复。
三棱():
药性:辛,苦,平。归肝,脾经。
功效: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应用:所治病证和莪术基本相同,常相须为用。然三菱偏于破血,莪术偏于破气。醋制后可加强祛瘀止痛作用。
穿山甲():
药性:咸,微寒。归肝,胃经。
功效:破血消症,通经,下乳,消肿排脓。
应用:1.症瘕,经闭。2.风湿痹痛,中风瘫痪。本品性善走窜,内达脏腑,外通经络,活血祛瘀力强,能通利经络,透达关节。3.产后乳汁不下。4.痈肿疮毒,瘰疬。
化痰止咳平喘药之温化寒痰药
半夏():
药性: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应用:1.湿痰,寒痰证。2.呕吐3.心下痞,结胸,梅核气。4.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毒蛇咬伤。本品外敷可以消肿散结止痛。
使用注意:反乌头
不良反应:生半夏对口腔,后头,消化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可以引起失音,呕吐,水泻等副作用,副作用可以通过水煮去除。
天南星():
药性:苦,辛,温。有毒。归肺,肝,脾经。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散结消肿。
应用:1.湿痰,寒痰证。2.风痰眩晕,中风,癫痫,破伤风。3.痈疽肿痛,蛇虫咬伤。外用能消肿散结止痛。
不良反应:天南星对皮肤,粘膜有强刺激性,入口嚼生天南星可以使舌,咽,口腔麻木和肿痛,出现粘膜糜烂,音哑,张口困难,甚至呼吸缓慢,窒息。皮肤接触可以致过敏瘙痒。另有报道长期使用天南星可以引起智力障碍。
白芥子():
药性:辛,温。归肺,胃经。
功效:温肺化痰,理气散结,通络止痛。
应用:1.寒痰喘咳,悬饮。2.阴疽流注,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本品温通经络,善除“皮里膜外”之痰,又能消肿散结止痛。
不良反应:白芥子油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能引起充血,灼痛,甚至发泡,内服过量可引起呕吐,腹痛,腹泻。
化痰止咳平喘药之清化热痰药:
海藻():
药性:咸,寒。归肝,肾经。
功效: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作用:1.瘿瘤,瘰疬,睾丸肿痛。2.痰饮水肿。
使用注意:反甘草。
药理作用:海藻中所含褐藻酸有类似于肝素样作用。表现为抗凝血,抗血栓,降血粘度及改善微循环作用。
昆布():
药性:咸,寒。归肝,肾经。
功效: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应用:同海藻,常与海藻相须而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之止咳平喘药:
桑白皮():
药性:甘,寒。归肺经。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1.肺热咳喘。2.水肿。
药理作用:对神经系统有镇静,安定,抗惊厥,镇痛,降温作用。
安神药之养心安神药:
合欢皮():
药性:甘,平。归心,肝,肺经。
功效:解郁安神,活血消肿。
应用:1.心神不宁,忿怒忧郁,烦躁失眠。2.跌打骨折,血瘀肿痛。本品入心,肝血分,能活血祛瘀,续筋接骨,故可用于跌打损伤,筋伤骨折,血瘀肿痛之症。3.肺痈,疮痈肿毒。
古籍摘要:《日华子本草》:煎膏,消痈肿,续筋骨。
补虚药之补气药:
黄芪():
药性: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脱毒生肌。
应用:1.脾气表虚。2.肺气虚证。3.气虚自汗。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
甘草():
药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补肺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应用:1.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悸。2.脾气虚证。3.咳喘。4.脘腹,四肢挛急疼痛。本品味甘能缓急,善于缓急止痛。对脾虚肝旺的脘腹挛急作痛或阴血不足之四肢挛急作痛,均常与白芍同用。5.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6.调和药性。本品在许多方剂中都可发挥调和药性的作用:通过解毒,可降低方中某些药(如附子,大黄)的毒烈之性;通过缓急止痛,可缓解方中某些药(如大黄)刺激胃肠引起的腹痛;其甜味浓郁,可矫正方中药物的滋味。
使用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补虚药之补阳药:
杜仲():
药性:甘,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1.肾虚腰痛及各种腰痛。以其补肝肾,强筋骨,肾虚腰痛尤宜。其他腰痛用之,均有扶正固本之效。2.胎动不安,习惯性堕胎。
使用注意:炒用破坏其胶质,更利于有效成分煎出,故比生用效果好。
古籍摘要: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
续断():
药性:苦,辛,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补益肝肾,强筋健骨,止血安胎,疗伤续折。
应用:1.阳痿不举,遗精遗尿。2.腰膝酸痛,寒湿痹痛。本品甘温助阳,辛以散瘀,兼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通利血脉之功。3.崩漏下血,胎动不安。4.跌打损伤,筋伤骨折。本品辛温破散之性,善能活血祛瘀;甘温补益之功,又能壮骨强筋,而有续筋接骨,疗伤止痛之能。用于跌打损伤,淤血肿痛,筋伤骨折。
使用注意:风湿热痹者忌服。
药理作用:续断有抗维生素E缺乏症的作用。对疮疡有排脓,止血,镇痛,促进组织再生作用。
补骨脂():
药性:苦,辛,温。归肾,脾经。
功效: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
应用:1.肾虚阳痿,腰膝冷痛。本品苦辛温燥,善壮肾阳,暖水脏。2.肾虚遗精,遗尿,尿频。3.脾肾阳虚,五更泄泻。4.肾不纳气,虚寒喘咳。
核桃仁():
药性:甘,温。归肾,肺,大肠经。
功效:补肾温肺,润肠通便。
应用:1.肾阳虚衰,腰痛脚弱,小便频数。2.肺肾不足,虚寒喘咳,肺虚久咳,气喘。3.肠燥便秘。
补虚药之补血药:
当归,归尾():
药性: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应用:1.血虚诸证。2.血虚血瘀,月经不调,经闭,痛经。3.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风寒痹痛。本品辛行温通,为活血行瘀之要药。
古籍摘要:《医学启源》:当归,气温味甘,能和血补血,尾破血,身和血。
攻毒杀虫止痒药:
樟脑():
药性:辛,热。有毒。归心,脾经。
功效:除湿杀虫,温散之痛,开窍辟秽。
应用:1.疥癣瘙痒,湿疮溃烂。2.跌打伤痛,牙痛。借其辛烈行散,消肿止痛之力以取效。治跌打损伤,肌肤完好者,可泡酒外擦。3.痧胀腹痛,吐泻神昏。
药理作用:樟脑涂擦皮肤有温和的刺激和防腐作用,并有局部麻醉作用,临床用樟脑擦剂有止痒和镇痛作用。
拔毒化腐生肌药:
硼砂():
药性:甘,咸,凉。归肺,胃经。
功效:外用清热解毒,内服清肺化痰。
应用:1.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翳障。2.痰热咳嗽。
药理作用:略有防腐作用,对皮肤和粘膜还有收敛和保护作用。
说明:本文摘选自《中药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十一五”“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第二版。每味中药后面都有标注所处相应页码,以便于学员们查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