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西医的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胁肋外伤以及肋间神经痛等都会出现胁痛的症状,皆可参照本病治疗。
肝气郁结型
症状: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喜欢叹气,深呼吸则舒,饮食减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
方药:柴胡疏肝散(陈皮、柴胡各12克,川芎、枳壳、香附、白芍、当归各9克,炙甘草3克。煎服,水开煮药45到60分钟,或分两次煮,第一次水开30分钟,第二次水开20分钟,两次合用,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饭后服药。)本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枳壳、陈皮理气除胀,川芎、当归活血行气通络,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止痛之功。
若气滞胁痛重者,加郁金15克,延胡索、青皮各9克,川楝子6克,以增强理气活血止痛之功;若兼见心烦急躁,口干口苦,便干的气郁化火之象,加栀子12克,黄芩、胆草各9克清肝热;若伴胁痛,肠鸣,腹泻者,为脾失健运之证,酌加白术、茯苓各15克,泽泻9克,以健脾止泻;若伴有恶心呕吐,是为胃失和降之证,酌加制半夏9克,生姜4片以和胃降逆止呕。
中成药:柴胡疏肝丸
瘀血阻络型
症状:胁肋刺痛,痛处固定而拒按,疼痛持续不已,入夜尤甚,或胁下有积块,或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脉沉弦。
方药: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各12克,红花、枳壳、川芎、桃仁、赤芍各9克,桔梗6克,柴胡、炙甘草各3克,川牛膝10克。煎服,水开煮药45到60分钟,或分两次煮,第一次水开30分钟,第二次水开20分钟,两次合用,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饭后服药。)本方中用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而养血,柴胡行气疏肝,桔梗开肺气,枳壳行气宽中,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
中成药:血府逐瘀丸(颗粒)
湿热蕴结型
症状: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目赤,舌苔黄腻,脉弦滑。
方药:龙胆泻肝汤(龙胆草6克,黄芩、山栀子、木通、当归、车前子各9克,泽泻、柴胡各12克,生地黄20克,生甘草6克。煎服,水开煮药45到60分钟,或分两次煮,第一次水开30分钟,第二次水开20分钟,两次合用,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饭后服药。)本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泄火,柴胡疏肝理气,木通、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当归养血清热益肝。
若胁肋胀痛明显加郁金12克、青皮、川楝子各9克,以疏肝理气止痛。若便秘,腹胀满者为热重于湿,肠中津液耗伤,可加大黄5克后下,以泄热通便存阴。若白睛发黄,加茵陈、黄柏、金钱草各9克以清热除湿,利胆退黄。久延不愈者,可加三棱、莪术、丹参各9克活血化瘀。对于湿热蕴结的胁痛,祛邪务必要早,除邪务尽,以防湿热胶固,酿成热毒,导致治疗的困难。
中成药:龙胆泻肝丸
肝阴不足型
症状: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加重,口干咽燥,两目干涩,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方药: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当归各9克,生地25克,枸杞子18克,川楝子5克。煎服,水开煮药45到60分钟,或分两次煮,第一次水开30分钟,第二次水开20分钟,两次合用,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饭后服药。)本方中生地、枸杞滋养肝肾,沙参、麦冬、当归滋阴养血柔肝,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
若两目干涩,视物昏花,可加草决明、女贞子各9克;头晕目眩甚者,可加钩藤后下、天麻、菊花各9克;若心中烦热,口苦甚者,可加栀子、丹参各9克。
中成药:无
肝阴不足所致胁痛,除久病体虚,失血等原因外,尚有因使用香燥理气之晶太过所致者。一般说来,气滞作胀作痛,病者苦于疼痛胀急,但求一时之快,医者不察病起于虚,急于获效,以致香燥理气太过而伤肝阴,应引以为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