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女患者,诉长期口舌生疮,面颧部红肿,大便秘结,近1月来出现红汗,好像流血一样,以腋下为甚,患者很是害怕。诊见舌红苔黄,脉数。辨证为心火兼胃火。
那这红汗是什么原因呢?红汗,又名血汗。《素问五藏生成》云:"诸血者,皆属于心。"《医宗必读》又云:"汗者心之液也。"因此,血汗与心关系密切。此患者长期舌疮,兼红汗,是心火亢盛之征;又因脾胃开窍于口,阳明经循行于面,故口疮,便秘,面颧发红是阳明火旺之象,治宜清心火泻胃火。
唐容川《血证论o卷三》针对汗血的治疗亦指出:"血者,心之液也……治法宜清心火……胃火亢甚,亦能汗血。"故选用犀角地黄汤清心凉血、清热解毒,栀子大黄汤泻阳明实热,方药组成:水牛角片,生地黄,赤芍,牡丹皮,栀子,生大黄。10剂,水煎服。诉服上方10剂后红汗全止,口舌生疮亦未发,于是停药数月,近日红汗复作,但较前明显减轻,伴口舌生疮,面颧部略见红肿,喉中多痰,大便秘,小便短黄,舌红,苔薄黄腻,脉数。予如下方药:藿香,防风,栀子,黄连,黄芩,生大黄,黄柏,砂仁,甘草,生石膏,浙贝母等。1剂,因患者畏药苦难食,故研末,装胶囊,服1月。服上方后红汗、口舌生疮,面颧红肿、大便秘均已消失,但手足心热,伴腰酸疼,小便黄,予知柏地黄丸加川牛膝、车前子合二至丸以善后。
清代医家徐灵胎在其《伤寒论类方》中有言“血由肺之清道而出,与汗从皮毛而泄同”。“汗从皮毛而泄”在人体本能来讲,就是出汗,治疗上叫做汗法。“血由肺之清道而出”在中医学里叫作“衄”,“俗语所云红汗也”。在徐灵胎看来,“红汗”的作用与汗“同”,也能解“热邪”。
《伤寒论》24条云“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服桂枝汤”后“烦”,笔者理解为表邪“欲解”而不得解。这时候,使用开腠启闭的麻黄汤发汗可解;《伤寒论》46条、47条、55条讲的得衄可以“衄乃解”;24条“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也可解。我们可以把针刺理解为一种主动得“衄”的治疗方法,与衄、与汗相通,都有解“热邪”的作用。
思路放开后,我们会发现,不仅出汗、衄血,包括取嚏、刺络放血、针刺、熏洗、沐浴等,都成为了与麻黄汤发汗可同用、可互助、可替代的治疗手段,这不就与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汗吐下三法可赅众法”的“汗法”相通了吗?
银屑病之白屑是帮助、分担汗之功能的一种表现,是人体欲自“解”邪的本能体现。可惜的是,这种本能与“衄”一样,常常被医患共同误解,不是给予鼓励和帮助,而是一味地压制。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将银屑病称为“白汗”。
将“红汗”、“白汗”和“正汗”相提并论,可以去除患者对于皮损增多的恐惧。汗出宜彻,“白汗”从解“热邪”的角度来讲也应该彻,故在出汗变匀的过程中皮损变散变多并不是坏现象。汗法治疗银屑病的原理是以汗代癣,是以“正汗”来替代“白汗”,是用积极的、主动的、多渠道的“泛汗”手段,取代患者畏惧、不愿接受的“白汗”之病。在两者交接没有完成的时候,以“热邪”外散为目标,“红汗”、“白汗”和“正汗”的变匀、适当增多,都是应该被鼓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