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无比特殊的美本申请季。
一方面,藤校放榜,中国牛娃儿们成绩斐然!(点击:“藤校+综合性大学及文理学院Top10”录取数据)我们为孩子们付出的每一份努力所得到回报而倍感激动。
另一方面,疫情蔓延,全美新冠确诊超14万人,学校停课,考试取消。我们为滞留海外的留学生牵肠挂肚,也为“史上最难申请季”的准留学生们心急。
这个特殊的年,我们是否要重新审视出国留学?准留学生们又该如何打好届申请这场硬仗?“爸爸真棒”再一次向我们的老朋友,棒呆国际教育创始人,耶鲁传奇顾问Brian请教。
王琮惠BrianOng
棒呆国际教育创始人
高中毕业于知名的英国七橡树中学,本科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与国际研究系,并于斯坦福大学取得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作为倍受尊敬的高端留学申请专家,他帮助众多优秀中国学生获美国顶级大学录取,并因此登上年9月《福布斯》亚洲杂志封面。Brian现为4个孩子的父亲。
关心留学的家长一定听说过棒呆和Brian,他是传说中的“爬藤大神”。他指导的学生,最近10年间共有19位拿到哈佛、45位拿到耶鲁的Offer,其他藤校录取更是数不胜数。
刚刚结束的这个美本申请季,棒呆团队再次创造了国内唯一集齐八大藤校共30枚Offer的传奇,其中普林斯顿2枚、哈佛4枚、耶鲁8枚,甚至打破了Brian本人的“大藤Offer”最高记录!
以下为棒呆团队今年(届)与过去五年哈佛、耶鲁的部分录取数据,除了部分美高、加高之外,光是国内录取,就分布在北、上、广、深、江苏等多个省市??
届的12个哈佛、耶鲁学生来源包括:北京四中、北师大实验、北京某公立、星河湾、上中国际(2)、江苏某公立、WesternReserveAcademy、Hotchkiss、加高等。
过往5年的32个哈佛、耶鲁学生来源包括:北师大实验、北京四中、人大附中、上外附中、上中国际、复旦附中、上海美国学校、UWC、深圳中学、华南师大附中、Westtown、StStephen’s、Groton、Hill、Andover、Exeter、Collingwood等。
而我本人最佩服的,是Brian老师的专业和坚持。作为毕业于耶鲁与斯坦福的超级大学霸,他却在留学行业深耕13年,一直在一线;作为4个孩子的父亲,无数学生的导师,公司创始人,他大小事无数,但只要是留学相关的问题请教,他都会第一时间回复。
我是在上周六晚上10点半左右采访Brian的,刚好他结束了和学生家长的电话会议,终于有时间可以好好聊一聊。我们花了近2个小时的时间,把家长最关心的10个留学问题,作了相当干货的回答,说了不少大实话。作为一个行业内顶尖顾问,能如此客观中立的分享,实属不易。其中包括:
要不要留学?什么时候留学?去哪国留学?选专业还是选大学等留学元问题,
以及如何做9-12年级规划?夏校、标化取消怎么办?如何打造个人“独特性”等申请基本问题。
笔者疫情之下,很多家长、学生开始犹豫是否还有必要出国留学,您怎么看?
这场疫情仿佛给所有的人“兜头浇了一盆冷水”,我们开始冷静思考全球化,思考西方的政治体制,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就是考虑还要不要出国留学。
当世界千变万化的时候,唯一不变的就是你自己。我建议大家从自己出发,来做教育决定,而不是从众。
最简单,拿未来的事业规划来说,如果出国留学只是为了找一份高薪工作,很多人会失望的。如果你的目标是坚定的回国创业,我也并不建议你出国留学,至少不建议在低龄阶段。对于一个未来企业家来说,“本土化”比“国际化”更重要。
如果你的目标是一些特定的行业,比如投行、咨询公司等,出国留学是一个好的选择。海外背景,尤其是海外名校背景确实会给你带来更高的待遇,和更好的事业起点。
但事业目标只是教育规划的一部分原因,也有人会考虑孩子的素质培养,家族的未来发展,孩子的交友圈等等,这些都可以综合考量。
因此,我更希望家长、学生能够综合考量决定是否要出国留学。如果单单只看工作薪资回报,大概率是要失望的。
笔者年,中美关系出现僵化,很多人转而考虑去英国、欧洲留学。但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欧美国家让人“失望”的一面,未来应该去哪里留学?
很多家长担心,川普执政下的美国会影响到孩子留学和未来的工作。记住,政治、经济和教育是美国社会不同的独立体,美国大学可以发表独立的观点和作出独立的决策。
比如,除了部分特别敏感的研究生专业,美国大学不会因为国家领导说“限制中国学生”而真的减招,尤其是在本科通识教育阶段,反而,更多美国大学是非常依赖来自中国留学生的资金来源的。这里并不专指美国顶尖大学,而是绝大多数的学校,尤其是排名在中段的美国公立大学。
工作也是如此。谷歌、亚马逊虽然会遵守相关规定,但依旧有企业的自由度。我往届的学生,毕业后不少会留在硅谷、纽约等地工作一段时间。
那么,综合政治、经济和教育,未来要去什么国家留学?答案还是美国。
要知道,欧洲、加拿大等大学对于政府的依赖,远比美国大学要高出很多。这也就造成这些学校的预算有限,很难吸引最好的教授和资源。
比如哈佛大学年捐赠基金高达亿美元,用以维持大学的教学和研究。从大学对世界科技贡献度来看,全球最顶尖的20所大学,美国占了17所,从麻省理工到加州理工,培养了全世界最好的工程师和最顶尖的科学家。这都是其他国家大多数学校都无法比拟的。况且美国大学懂营销,在全世界的知名度更强,也更利于孩子未来找工作。
从我接触到的家长来看也是如此,他们的目标往往以美国大学为主,另外可能会加上英国、加拿大的部分大学。
笔者那么,在当前形势下,还要不要送低龄孩子出国留学呢?
确实,现在有很多家长和我讨论“是否要低龄留学”的问题,疫情下小留学生的安全问题被越来越多人所重视。
在我看来,这是个人和家庭的选择。
比如目前,我自己的孩子在上海读书,我个人暂时不考虑过早送孩子出国留学,而是等到至少本科再出国。不过这和我个人规划有关,我一直希望能和孩子们组建一个家庭乐队。
那可能有些家长,因为周边朋友的孩子都去英高美高了,他也要送孩子去;有些是发现孩子有某类运动特长,而国内的环境很难让孩子充分发展而送去海外;还有些可能办了移民身份而不得不去海外读书。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都是可以理解的。
在初高中阶段,我们很难说国外的学校一定比国内好(比如高中阶段的硬件设施要求差别不大,但大学就会更明显一些),更是考量孩子能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得到最好的成长。
笔者谈到低龄留学,家长最关心的就是美高真的比国内录取的好吗?为什么?
△从“爸爸真棒”统计的“哈耶普斯麻”不同类型高中录取数据上来看,海外高中(以美高为主)占到了64%的惊人比例
美高录取结果好,我认为有三点原因。
①美高学生中,部分有身份差异。比如我今年录取哈佛的俄亥俄美高学生,是中国籍。如果我们看所有市面上的榜单数据,可能有部分机构在美国有设立分部,在无法了解全部的数据的情况下,也就很难避免部分顶尖Offer是给了ABC、美国护照、绿卡等学生,身份不同,竞争的池子还是有差异的。
②美高学生的特长更丰富。比如更强调体育、音乐等特长,帮助学生增加了他的独特性和多元化。他们也可以更容易参加美国的运动联赛,音乐竞赛等,被顶尖大学教练或招生官发现。
③美高学生平均学术水平更全面。我们看到,很多中国学生相对偏理科,即使是IB、AP等课程,由于学校开课限制或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偏向,也容易出现偏科。以上美高学生的优势,也是大部分国内学生的弱势。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最小公分母原则(LowestCommonDenominator)的概念?你需要满足群体的最低需求(也是最有共同点的)才能获得更大的群体认同。比如在一所国内学校里,西班牙语、世界历史等课程的需求是较小的,而高水平数学、物理等课程的需求是很大的,那么学校就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去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而不会专为几个学生安排西班牙语课。这也就导致中国学生之间不容易拉开差距。
无论美高还是国内,每一种选择都有利弊。毕竟是让未成年人在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的。比如很多人时间管理能力差,不懂得约束自己,机会也就成了风险。
笔者国内学生多元化、全面性差、竞争激烈,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呢?
切忌跟风。这是中国家长面临的最大挑战。
不要因为周围的人都在做某个活动,而让自己孩子也跟着去做;
不要因为周围学生在选某一门课,而一定要去选这门课;
不要因为周围学生都去上夏校了,而认为自己也是非去不可的。
很多家长会说,周边孩子都在做某某活动,而且做的非常出色,我的孩子是不是也要跟着做?说句实在话,很多时候,你周围人认为重要的事情,也只是周围人认为重要而已。我认为美国大学未必会在乎到如此程度。
比如中国学生最爱的奥数,未必是美国招生官最看重的。相反,他们认为绝大多数的中国孩子数学基础已经非常好了,没有必要再花时间加强。
但有一个误区要注意:学术差异化和活动差异化是两个概念。
国内很多家长会认为,选择一个“高大上”的活动就能帮助孩子脱颖而出,甚至不惜代价让孩子去非洲建旱厕,去东南亚支教,或找一些名校教授做科研。这些活动对于孩子的成长、经历还是有影响的,但招生官未必认可,不如去关心所在的社区和城市更有用。
你可以学一门拉丁文,可以通读尼采的书籍,也可以去考IB高阶课程。对于申请来说,学好第二外语比参加市面上最热门的机器人竞赛都要有用得多。当然,如果你奥数能进国家队,肯定还是有帮助的。
△尼采的《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书籍封面笔者家长该如何帮学生做好前期规划?是否需要请专门的顾问来帮助呢?
前期规划确实可以做,但有2点需要注意。
?不能依赖升学顾问解决所有的前期规划问题。
在我看来,学生最后能进入一所顶尖大学,是“50%的运气+40%的学生能力+10%的顾问功劳”。有些顾问有一些进顶尖名校的特长生案例,或强调学生特长的规划,但我认为特长未必是大部分顾问能培养出来的,而是学生和家庭从小的努力。
有些学生的特长是“壁球”、“网球”,但从小陪你每周末打高尔夫的是你的父母和教练,而不是升学顾问。有些学生有“音乐”特长,这十年以来送你去学小提琴的依旧是你的父母。
因此,父母才是早期规划的最佳顾问。
?活动规划,做减法比做加法有效。
一讲到规划,很多人会说,希望可以推荐做什么活动,获什么奖,最好能有一个checklist给他们打勾。
但在我看来,活动的多元化和简化同样重要。
比如我会带着自己的孩子们去观鸟、抓鱼、玩音乐;有些孩子喜欢文学,那就让他自己写小说;有些喜欢天文,有些喜欢收集各国货币,有些学爵士舞。只要家长不是只盯牢奥数、机器人,活动的选择有很多。
活动不能只做加法,公益、竞赛、音乐全部都要涉及,简化活动才是长线规划的精髓,这才是顾问该做好的事情。各个领域都是如此,巴菲特不是因为投了家公司才获得财富,而是真正投对了少数的公司。
活动不在多,而在深。
笔者就像在藤校读“非洲研究”与公立大校读“计算机工程”,专业和学校如何权衡?
本科阶段不要过于考虑专业因素。大部分学校是比较灵活的,只要区分是否工程类就可以,未来转专业也很方便。除非是特定学校的部分专业,比如约翰霍普金斯的生物工程专业,宾大的沃顿商学院,乔治城大学的SchoolofForeignService(外交学院),在申请阶段需要明确提出专业意向(棒呆今年也有4位学生被以上3所学校项目录取)。
美国顶尖大学,提倡的是博雅教育,很多中国人认为的文科和理科,都被安排在同一学院,叫做文理学院(SchoolofArtsandScience),甚至还有以本科教育为主,规模小而精的LiberalArtsCollege(文理学院,简称LAC),就是希望本科生能够广泛涉猎各种知识门类,未来再进行专业学科学习。
至于要不要爬藤?藤校未必会改变人生,但如果有幸被一所顶尖大学录取,还是要抓住机会,体验更好的教育。毕竟如果国内学生有机会读清华北大,也会全力以赴、珍惜机会。
笔者大家都梦想去藤校,去更好的学校,找顾问也是找这样背景和案例的顾问,您对家长选顾问有什么建议?
首先,在选顾问的时候,家长喜欢看成功案例,尤其是那些“分数一般,但录取较好”的学生故事。机构也喜欢用极端案例来吸引眼球。
我认为两三个极端案例不能代表一个机构的水平,更应该看多年积累的大数据。
为什么会出现“分数一般,但录取较好”呢?我认为运气占大多数:
①学校想录取若干低分学生。由于学校希望鼓励未来有更多人申请,因此也会录取若干SAT等分数较低的学生,但某学生能以SAT录取TOP30,未必代表了大多数情况,更多是学校的招生策略。
②学生的其他材料有特色。学生或许SAT、托福分数较低,但可能材料非常有特色,在成绩到达的学校最低要求的情况下,确实有可能打动招生官,增加录取概率。
其次,顾问在签约前的服务态度好,不代表未来的服务质量。
有些顾问可能花了大多数的时间服务学生,有些则相反,花在家长咨询的时间更多,你会希望是哪一种?在各个领域,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选择。就拿谷歌和雅虎来作比方,在十几年年前美国的“搜索引擎大战”中,谷歌的核心是客户体验,因此花了更多时间用在产品开发上,对广告投放客户体验投入不足,雅虎更倾向于广告投放客户的体验投入,最终还是谷歌赢了。
笔者随着斯坦福大学的放榜,顶尖大学放榜季正式告一段落。在您看来,今年的录取有受疫情影响吗?未来顶尖大学录取趋势如何?
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