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辛鼻鼽散(王庆国方)
炙麻黄10g细辛3g黄芩10g川芎10g辛夷10g后下黄芪20g防风10g
过敏性鼻炎,冬日加重,遇冷打喷嚏,流鼻涕不止,咽部不适,汗多。
2.肾十四味(王行宽方)
知母10g,黄柏10g,干地黄15g,山药10g,山茱萸10g,丹皮10g,泽泻10g,怀牛膝10g,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0g,茯苓10g,凤尾草15g,石韦15g。
水煎服,每日1剂,上午下午各服1次
补肾清利,疏泄肝木。
淋证、癃闭,肾虚湿热证。(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前列腺炎)。尿频,尿急,或尿痛,尿余沥不尽,或点滴而短少,腰痛,口干苦,夜寐不谧,舌红苔薄黄,脉弦细。
王行宽教授为全国第2批、第3批及第4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湖南省名中医。临证50余载,德仁精诚,悬壶济世,活人无数。笔者有幸成为老师的第一个学术经验继承人,侍诊抄录医案数千,深得教诲与启迪。老师诊务繁忙,著述不多。其医案中诸多效方验方因无方名不便学习与借鉴,笔者于年始陆续报道吾师验方,如“清肝泻心汤”、“柴百连苏饮”、“心痛灵”等,得到老师肯定,同行受益。此文续集案中验方4个,拟名、方解、评析,以继承和发扬王师的学术经验。
3.金甲白龙汤(王东辉方)
郁金、八月札、丹参、女贞子各30克,鳖甲、龙葵各35克,白术25克,柴胡、七叶一枝花各20克
解毒散结
肝癌。
脾虚气滞酌加*参、黄芪、香附;湿热瘀互结重的用茵陈、莪术、猪苓热毒阴虚用青蒿易柴胡,重用羚羊角、丹皮、生地、黄连等;肋下痛加田七、延胡索、金铃子。脘腹胀满,无腹水并以虚证为主,加山药、芡实;实证者加枳壳、厚朴、佛手。热久不退加金银花、青蒿、败酱草;黄疸加茵陈、栀子、制大黄、金钱草;腹胀满有腹水者,加半边莲、苍术、水红花子等;呕血便血减鳖甲、丹参,加冬虫夏草、人参、黄芪、当归、白芍、阿胶珠、仙鹤草等。
4.桂枝汤加味(王金亮方)
桂枝9克,炒白芍15克,炙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5枚,葶苈子12克,蝉蜕9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服5~10剂可明显见效或痊愈。
过敏性鼻炎,症状多见鼻内发痒、鼻塞、打喷嚏流清涕、头涨闷等。
5.肝癌经验方(王泽光)
(1)肝气郁滞型,柴胡、白芍、当归、郁金、鳖甲、三棱、青皮、青黛、半枝莲;
(2)血瘀气滞型,生牡蛎、郁金、穿山甲、蜈蚣、土鳖虫、三棱、莪术、赤芍、芫花、露蜂房;
(3)湿热蕴毒型,茵陈、制大黄、栀子、姜黄片、草河车、连翘、金钱草、蒲公英、商陆、土茯苓;
(4)肝阴亏虚型,太子参、北沙参、当归、赤芍、牵牛子、半边莲、青蒿、仙鹤草、牡丹皮、厚朴。
各型肝癌。
王氏研制的抗癌5号粉,在分型服用上方的同时,每天加用1次,冲服。方由人参、鹿茸、紫河车、麝香、雄黄、红花、羚羊角、冰片、鸡内金、水蛭、牛黄、炙马钱子、蟾蜍、血竭、甘遂、祖司麻、鳖甲、川乌、穿山甲等组成。
6.通脉降压汤(王多让方)
丹参30g,川芎15g,益母草30g,牛藤15g,寄生30g,泽泻15g,夏枯草30g,菊花15g,蝉衣12g,草决明15g,珍珠母30g(先煎),木香10g。
水煎服,1日3次。
活血通脉,降压除眩。
高血压病。症见血压升高,眩晕目花,头脑胀痛,肢体麻木,舌质紫暗,脉弦紧或涩。
若头痛明显者可加全蝎6g、地龙12g;耳鸣者加磁石30g(先煎);若痰浊偏重者加半夏10g、白术12g;夜寝不安可加夜交藤30g、枣仁30g;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者加元参30g、生地12g、知母12g、黄柏12g;肢体麻木明显者加乌蛇30g、威灵仙12g。
7.松粘汤(王习培方)
生黄芪15克,皂刺15克,生苡仁30克,海藻15克,赤芍10克,丹参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炒菜菔子15克,蒲公英30克,槟榔10克,生大黄10克,黑木耳10克。
每日1剂,加冷水适量浸泡20分钟后始用武火煎开,然后用文火煎30分钟,如法煎3次,药液混合分早中晚3次服用。便秘者大黄后下,10~15剂为1疗程。
通脏行气、活血化瘀、降浊利湿、缓急止痛。
手术后肠粘连。适用于外科手术后,有屡发腹痛病史,疼痛多在进食后发生,阵发加重。伴不同程度腹胀,肠管充气,矢气和排便后可减轻,部分病人伴有呃逆,呕吐,大便秘结。腹部听诊肠鸣音亢进,舌质红、欠润,苔薄黄或浊腻,脉弦数、沉滑或沉涩。
气虚加*参、黄芪各20克;血虚加当归、川芎各10克;病程日久血瘀加三七3克(冲服)、紫河车10克;阳虚加附片3~10克;大便干结加生地15克;腹胀加枳壳、厚朴各10克;呕吐呃逆加竹茹10克、代赭石30克;腹痛不止加白芍30克、甘草6克。如欲巩固疗效,症状消失后可按原方2倍剂量加三七20克、当归20克烘干研末过筛装胶囊,每次服3克,每日3次,远期疗效可靠。
王习培,男,年生,湖北来凤县人,医院主任中医师,恩施自治州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恩施自治州中医药学会理事。
8.乌梅丸(王希仲方)
乌梅15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熟附片6克,干姜6克,细辛4.5克,丹皮9克,生牡蛎30克,生枳实9克
水煎,每日1剂,分3服。
热邪深伏,阳气内郁之真热假寒逆证。
9.群芳煎(王建孚方)
金银花、夏枯花各20克,野菊花、苦参各15克,辛夷花、黄芩、苍耳子、白蒺藜各12克,玉簪花6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轻清上透、芳香宣窍。
鼻渊。
另加药引:每月一花,农历正月用迎春花9克,二月加白玉兰花9克,三月加白桃花9克,四月加白芍药花9克,五月加石榴花9克,六月加白凤仙花9克,七月加白荷花9克,八月加银桂花9克,九月加白菊花9克,十月加白鸡冠花9克,十一月加白芙蓉花9克,十二月加素心腊梅花9克(或绿萼梅花亦可)。花皆用白色者,因白色入肺,肺气通于鼻也,经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又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故鼻渊脑漏,皆为鼻塞流涕不闻香臭之证。
王建孚《中国中医药报》
10.性灵胶丸(王俊侠)
[组成]鹿茸、僵蚕、制附子、柏仁各60克。
(主治]性冷淡,阳痿,早泄及各种性功能障碍。
[用法]共研细末后,装入一号空心胶囊内,紫外线常规消
11.散寒止痛方(王国三方)
蒲黄16克黄芪26克五灵脂14克川芎14克当归14克广木香10克元胡10克乌药6克小茴香6克肉桂6克炙甘草6克田七末4克(冲)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
配合中药热敷小腹,即每剂中药煎过后的药渣,加川椒18克、丁香14克,用克粗盐炒热至45℃,倒入15cm*10cm大小的布袋里,热敷小腹1小时,每天1次。以后按周期调治,经前期上方去蒲黄、肉桂、元胡,加丹参、枳壳、柴胡。经后期上方去蒲黄、五灵脂、肉桂,加熟地、肉苁蓉、菟丝子、山药。排卵期上方去田七末、元胡,加丹参、茺蔚子、桃仁、鸡血藤。
疏肝理气活血,散寒止痛。
头痛加白芷10克;血热挟瘀型加赤芍、生地黄、丹皮各16克;气血亏虚型加白术、*参各16克,熟地18克;气滞血瘀型加桃仁、香附各14克,地鳖虫6克;若乳房胀痛者加醋柴胡、郁金各14克,枳壳6克;剧呕者可加煅赭石18克,或吴茱萸、姜竹茹、半夏各10克;寒凝血瘀型加吴茱萸、炮姜各16克,桂枝10克,仙灵脾14克;肾虚型加杜仲14克,巴戟天16克,肉苁蓉11克,于经前1天服用至月经干净。
12.加减拨云散(王修善方)
生地、白蒺藜(炒)各9克,赤芍、归尾各6克,防风、枳壳、白菊花、焦栀子、桃仁泥、青葙子、蔓荆子各4克,木贼草、柴胡、川芎各3克,蝉蜕(去头足),酒黄连、红花各2克,生姜1片,蛇皮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空心服。
清热活血,祛风止痛,退翳明目。
云翳遮满黑珠,双目失明,伴头痛连脑,眼皮外青肿,羞明怕光,见光则痛剧。只要眼红肿疼痛,均可加减用之。
疼痛稍减,去青葙子,加车前子(盐水炒)9克,或加酒炒黄芩6克。守服即至痛止,红肿悉退,翳消止。
王修善《王修善临证笔记》
13.通鼻汤(王友至方)
升麻、穿山甲、王不留行、鹿角霜各9克,白芷15克,辛夷12克,鱼腥草、蒲公英、薏苡仁、花粉、黄芪各18克,甘草3克。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祛风除湿,托里通窍。
慢性鼻窦炎(鼻渊)。
若鼻流黄脓涕多者,加木通8克;鼻干者,重用花粉,再加知母9克;黄脓涕挟血者,加薄荷叶、白茅根各18克,赤芍12克;鼻塞重者,加路路通12克;前额胀痛者,重用白芷,再加粉葛根15克。
王友至《四川中医》(11)年
14.调络饮(王乐善方)
桑寄生15g 生地15g 丹皮15g 白芍15g 黄芩15g 菊花15g 夏枯草30g 杜仲15g 牛膝15g 桑枝15g 桂枝15g 生石决明30g 甘草15g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调和脉络,降压清眩。
缓进型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症见头晕目眩,甚则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恼怒而加剧,脉象弦数有力,严重时手足麻木。
手足麻木加黄芪30g,桂枝15g。
王乐善,生于年,逝于年,辽宁义县人。医院中医科主任、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业医70年,擅长内、外、妇、儿、针灸等科,临床上经常针药并举,每起沉疴。
15.和乳汤(王双来方)
当归1两穿山甲3钱川贝3钱花粉3钱通草3钱蒲公英1两甘草3钱
水煎服,出汗即愈。
乳腺炎
黑龙潭王双来
16.腰脱方(王文斌方)
熟地20克,山药15克,山萸肉15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鸡血藤15克,红花15克,续断15克,杜仲15克,山甲10克,黄芪30克,木瓜15克,细辛5克,没药10克。
腰痹
17.芪术汤(王德鉴方)
黄芪30克,白术12克,防风10克,*参15克,茯苓15克,甘草8克,苍耳子12克,辛夷12克,白芷12克,菊花12克,木通12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各一次。
过敏性鼻炎,肺气虚汗型。症见鼻痒、打喷嚏、比赛流清涕,晨起稍遇风寒便发作,气短、见风怕冷,动则易汗。本方适用于营卫不和,肺气虚寒所引起的过敏性鼻炎。
如症见腰疼痛,手足冷者,加山茱萸12克,熟附子15克;血虚者,加何首乌25克;头痛加川芎10克,牛膝15克;喘者加紫菀12克,熟附子15克。
18.温经活血汤(王临轩方)
当归12克,桂尖6克,元胡12克,细辛5克,赤芍、丹参各15克,木能12克,甘草3克
水煎、温服,一日3次,2日1剂。
缓痛活血,散寒通畅。
痛经(寒凝瘀滞型)。
《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19.前列腺经验方(王延方)
(1)内服药
川萆薢15克,车前子15克,益智仁10克,乌药10克,石菖蒲12克,黄柏10克,王不留行15克,益母草15克,甘草5克。
每日1剂,煎2次混合,分3次温服,连服10天1疗程,3疗程为1治疗周期。
(2)外用药
龙胆草15克,栀子12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生地15克,泽泻12克,木通10克,甘草5克。
水煎取汁毫升,药30℃~40℃,外洗阴部和肛门保留灌肠,每日1剂1次。或用成药前列腺病栓剂,每日1粒,睡前肛门给药。
分清化浊,益肾固精。
慢性前列腺炎,症见小便频数,尿液混浊,夜尿多,或小便淋沥不尽及排尿困难,伴小腹坠胀不适等。
若中气不足者,加人参、白术、黄芪以补中益气;小便涩痛者,加栀子、淡竹叶以泻火通淋;小腹胀痛者,加玄胡索、桃仁以祛瘀止痛;小便色若米泔,夜尿多者,加芡实、覆盆子以收摄缩尿。
20.理气化痰生津(王足明方)
浙贝母10克,北沙参15克,茯苓12克,郁金10克,砂壳5克,丹参15克,荷叶蒂5枚,麦冬12克,法夏10克,参须5克(蒸兑),甘草3克,细米糠1摄(包煎)。
另韭菜汁1匙,牛乳、鲜藕汁、鲜梨汁各3匙,生姜汁少许,和匀,与汤药交替服。
噎膈
21.清热解郁汤(王润生方)
白头翁30g,苍术、黄连、枳实各12g,栀子、陈皮、川芎各10g,甘草6g。
水煎服,日1剂。
清热泻火,健脾燥湿,疏肝解郁。
溃疡性结肠炎
22.通脉降压汤(王多让方)
丹参30g,川芎15g,益母草30g,牛膝15g,桑寄生30g,泽泻15g,夏枯草30g,菊花15g,蝉蜕12g,草决明15g,珍珠母30g(先煎),木香10g。
活血通脉,降压除眩。
用于高血压。
若头痛明显者可加全蝎6g,地龙12g;耳鸣者加磁石30g(先煎);若痰浊偏重者加半夏10g,白术12g;夜寐不安者可加首乌藤30g,酸枣仁30g;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者加玄参30g,生地黄12g,知母12g,黄柏12g;肢体麻木明显者加乌蛇30g,威灵仙12g。若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伴有气短乏力、脱肛者,可加黄芪30g,升麻10g,柴胡10g。
23.溃疡性结肠炎灌肠方(王玉明方)
鸦胆子、防风、黄柏各10g,蒲公英、地榆炭、紫花地丁、白蔹各20g,白及40g。
将上药按常规煎法浓煎成50~80ml药液,睡前保留灌肠。14d为一个疗程。
清热解毒,凉血疗疡。
溃疡性结肠炎
24.双补摄血汤(王强方)
仙茅15克,仙灵脾15克,巴戟天12克,肉桂12克,黄芪30克,*参30克,薏苡仁30克,茯苓20克,当归10克,阿胶12克(烊化),生熟地各15克,泽泻12克,牡蛎15克,乌贼骨20克,灵磁石30克。
每日1剂,水煎3次混合后分为两份,各于早饭后和晚饭前半小时服用。一般须连服3个月以上。忌食一切酸性食物和药物。
脾肾双补,摄血养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症见眠起尿血暗褐,面色无华或面浮肿,腰膝酸软,乏力易疲,肢冷,纳差,便稀等脾肾阳虚者。
25.桔梗汤(王延富方)
太子参15~20g薏米仁10~20g茯苓10~15g桔梗10~20g杏仁10g阿胶10~20g大枣15g浮小麦15~20g鱼腥草15~20g甘草15g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2次分服。
补肺实脾,排脓止血。
咳嗽,咳嗽时胸痛难忍,咳痰脓血兼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脉细数,舌质淡红,苔少。
26.牙痛方(王仁三方)
升麻10克,石膏30克,白芷9克,细辛6克,竹叶9克,炒碎补18克,炒花椒5克,甘草3克,制川乌10克。
水煎服,先煎川乌半小时,后下诸药煮10分钟取汁,1日3次饮服。
清胃泻火,温肾散寒止痛。
牙痛。
凡剧痛者加羌活5-9克;肿甚加刺蒺藜12-30克;便秘加大黄3-9克;热甚者加石膏至60-克;风甚加防风12克;湿甚加苡仁30克;小便短少加滑石18-30克;寒甚加麻黄3-9克;阴虚加石斛30克、麦冬18克;肾虚加生地30克、地骨皮30克、牛膝30克;血虚加当归10克、川芎10克。
27.肝胆消滞逐瘀汤(王智贤方)
柴胡8g,炒白芍12g,枳壳12g,枳实12g,鸡内金12g,香附12g,郁金12g,丹参12g,茵陈12g,虎杖10g,甘草3g。
每日1剂,分2次煎,早晚各服1次
疏肝解郁,消滞逐瘀。
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及因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引起的胸胁疼痛等病变。
慢性肝炎加败酱草、垂盆草、五味子、灵芝、枸杞;肝硬化加灵芝、败酱草、枸杞、炒白术、生黄芪、水红花籽、玉米须;胆囊炎加蒲公英、败酱草、黄苓、绿萼梅、青皮;胆石症加金钱草、槟榔、木香、生大黄、王不留行、威灵仙。
28.王氏止衄汤(王荫卿方)
生地20克,麦冬12克,白芍15克,侧柏叶15克,丹皮10克,焦山栀10克,藕节30克,甘草6克
鼻衄
29.和胃汤(王今觉方)
高良姜12克,姜半夏9克,草豆蔻9克,当归6克,制香附6克,公丁香3克。
日1剂,水煎服。
和胃止呕,降逆止痛。
胃脘痛(胃、十二指肠炎或溃疡)属虚寒证、寒凝证、气滞证、瘀血证、食积证者。
胃阴虚者加干石斛15克;大便干者加肉桂6克、大黄6克;泛酸者加海螵蛸15~30克;严重食积加焦三仙各9~15克。
30.加味香苏散(王绵之方)
组成:苏叶5克、陈皮4克、香附4克、炙甘草2.5克、荆芥3克、秦艽3克、蔓荆子3克、川芎1.5克、生姜3片
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发汗解表。
主治:四时感冒。证见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舌薄白,脉浮,见于风寒感冒较轻者。
31.脂肪肝方(王震方)
金铃子10克,虎杖30克,泽泻30克,茵陈20克,赤芍20克,郁金15克,鸡骨草30克,丹参20克,木馒头10克,枳实15克,甘草10克。
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空腹温服
舒肝化瘀,利湿清浊。
脂肪肝。
腹胀加厚朴15克;舌苔厚腻加佩兰12克,砂仁10克;恶心加竹茄10克,半夏10克;便秘加大黄10克;便溏加焦白术15克,生薏苡仁30克;长期饮酒加葛花15克;转氨酶升高加垂盆草30克
王震,年生,河北省围场县人,主任中医师。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现医院顾问,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常务理事。从事临床、教学、科研40年,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2部,获省、市科研奖4项,尤其擅长对痛风、肝病、黄褐斑、肿瘤、冠心病的诊治,临床积累了丰富经验。
中国中医药报名医名方专栏
32.肾性蛋白尿方(王刚方)
生黄芪30克,生地15克,雷公藤10~15克,丹参12克,丹皮12克,米仁根30克,车前子15克(包煎),白茅根30克,炙甘草6克。
上述剂量为1日用量。先将雷公藤加水煎煮2小时(以减轻其毒性),然后加入其他中药共煎,沸后再煮15分钟,倒出药液后再加水煎煮,将两液混合,分早晚两次服。本方可以单独应用,也可在使用激素过程中配合使用,以帮助撤减激素。如慢性肾炎表现为少量尿蛋白(即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小于1克时),则可以去除雷公藤,加太子参15克,长期服用,安全无副作用。
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健脾补肾,渗湿利水,降尿蛋白。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疾病,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无症状性蛋白尿或血尿。
有心、肝、肾功能不全、白细胞减少者慎用,孕妇禁用。另外,因雷公藤有毒性,建议在执业中医师指导下应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