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牛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陈新民漳县的那些
TUhjnbcbe - 2021/2/4 8:26:00
潍坊委书记考察归来反思招商引资 http://www.zwandou.com/xzdl/7583.html

(此文发表于《美文》杂志年第8期)

关于漳县的那些

陈新民

年8月,朱德、张国焘带领红四方面军进驻漳县盐井,成立了中共漳县第一届委员会。我主持的是第十八届县委、任期正好在上个世纪的最后五年。二十年过去,有些事、有些物、有些人,有些场景……不时浮沉我记忆里:

那盐

话说漳县,不能不说漳盐。事实上,这个地方正是与它的盐业一道走进历史记载的。秦以前,这一带是西戎部落属地,出产的食盐被称为“戎盐”。据县志记载,周朝时,秦国就在盐井设置“盐川寨”,这是漳县最早的县级建置。设置此间,首先着眼于独特的盐业资源。其次是战略位置,最早县名为障,寄意西部陲障。

漳县盐史馆大殿里有一口古井,据说是中国北方最古老的盐井之一。我慕名而去,只见井壁似硅化木砌成,看起来木纹犹现,敲之铮铮若磬。从井口往下看,幽幽反光像是折射着更为久远的历史。

西汉初年,皇姓豪门刘氏家族来此垄断了盐业生产。从此,盐川“地向系刘姓私业”。盐川遂成河东地区的重要产盐地。汉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年),国家实行盐业专卖,汉王朝在全国28个郡设置了专职盐官,漳县盐产归陇西郡盐官管理。后来,东汉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始设县置,治在盐川,名障县。北魏改名彰,唐改武阳、明代以降,一直名漳县。但秦时的盐川地名,却作为此地别称一直沿用至今。

工商业空前兴盛的明代,漳盐得到长足发展。洪武年间,官府加强了盐业管制、重修了盐法;明确漳县盐业归陕西临州盐课司管辖。当局规定六十五家开炉煮盐,正式颁发了注册为“漳贵宝”的营业执照,并指定了由四大家代理盐民的税赋事宜。漳盐产量当时已达51万余斤,到万历年间又上升到余万斤。从此,“漳贵宝”品牌响亮的声名,在甘陕两省数百年历史长河中引起久久的回音。

盐业经济促使大山深处的盐井成为陇上一大名镇。明清时期,镇里的六条街道自半山通向漳河边,五大市场从河滩伸进街坊。柴市日复一日吞吐着大量燃料;人市流动着各行各业能工巧匠;旅店市迎送着四面八方商贾贩卒;日杂市周转着生活资料;盐市集散着商品盐。陕南的马帮,豫西的货担……带来了江南的春茶,关中的土布……运走了如雪似银的“漳贵宝”。

盐井古镇成了远近闻名的不夜城。井台上水车隆隆灯光灼灼,烧坊里炉火熊熊雾腾腾,街巷间驼铃声、马蹄声、叫卖声、弹唱声不绝于耳直至东方即白。

一业兴了百业旺。镇上五行八作相继兴起,三教九流竟显身手:行医的、教武的、说书的、卖春的、求神问卦的、开设赌场的,等等。凡旧时代江湖有过的行业这里几乎都有,别处没有的这里也有,比如“装烟客”。

所谓“装烟客”,就是以给作坊工匠点烟为业者。他们手执四尺长的旱烟带,不分昼夜在各作坊转悠。盐师傅操作在水气浓重的锅台边,双手始终不得适闲,想过烟瘾怎么办?直消一个眼神过去,“装烟客”立马把烟嘴塞进盐师傅的唇间,随即用麻杆从灶口引火点燃烟锅里的旱烟。事毕,盐师傅顺手抄起一搅板盐抛进“装烟客”的提篮,交易随即结束。

当地人把围绕街市讨生活的人称为“啃街道的”。因为发达的工商业提供了较多的谋生机会,连镇边的漳河滩被也称为“银钱滩”,足见小镇非凡的吸引力。漳盐产业,打开了漳县的山门,盐井古镇(始设县置到明洪武二年县城一直在此)以无所不容的开放态势,迎来了众多的外地商贩和能工巧匠参的开发经营,先后有八个省十几个县的行商先后在盐井镇安身立命。

清代官府采取限额分配销售的办法,共发销盐执照张(每照供盐斤),其中张发往今天的定西、白银、天水、陇南、甘南各县,还有远销陕西的。以盐井为中心,伸向各地的销售线路如辐展开,条条山道上络绎不绝的运盐者曾为漳县一景。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年考察盐井后写道:“镇上贸易繁盛,远胜县城。”从漳县至岷县道中,他看到:“一路南行者为背火盐之使役”因此感慨:“但望开辟道路,广其销售。”

盐井也是中国共产*前进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年八、九月间,红军长征路经漳县,徐向前率四方面军前敌指挥部机关曾驻扎盐井镇四十余天,在盐井成立了以张崇仁为书记的中共第一届漳县县委。短短的四十余天,县委和苏维埃政府及时组织盐民恢复生产,有效地解决了部队和群众需求,也给部队筹措了经费。漳盐,曾为处于低谷中的中国革命做出过贡献。

旧法烧熬的漳盐,产品分为三种:上品为“火盐”也称砖盐,是把煮出的盐液倒入模具以火焙干而成。重12两(旧秤)的每块盐上铸有盐户字号,这既是产品的商标,又像艺术作品的落款。顾颉刚一路见人背运的就是这种“火盐”。“火盐”一般用于远销。还有一种不经火焙含水分较多的银锭状的十斤一砣的块盐为“结盐”,“结盐”多就近销售。当地人食用的则是熬成后直接盛于容器销售的“软盐”。因煮锅破裂漏出偶然得之的珊瑚状盐块俗称“盐娃娃”。“盐娃娃”据说对腹胀胃疼有特殊疗效,现在存留的已很少,有人作为观赏品收藏着。

曾几何时,开放交流带来的繁盛又失落于官府腐败和苛捐杂税,衰落于地方的封闭和固守。“漳贵宝”创业者的豪迈意气隐退到历史深处,小农意识和“啃街道”心态顽固地滞绊着人们前进的步伐。驻足漳河岸边,遥想古镇当年,很有些“雾失楼台,月渡迷津”之感。

漳盐开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进入黄金时期。一座现代化制盐企业——甘肃真空盐厂已崛起于盐川古镇。在这里,“漳贵宝”的传人们正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着“堆银”牌优质保健盐和盐化工系列产品。单就食盐产量,今天“堆银”年产已近二十万吨,一年胜过“漳贵宝”多少年?平均每天有几百吨漳盐被汽车、火车远远不断运往陇中、陇东、陇南、陕西关中的几十个县市,走向千百万人的餐桌。

那峡

漳县地处黄土高原陇西台地与秦岭山地交汇过度地带,西部露骨山与青藏高原东北角接壤。平方公里的县域,纵横交错着多条山谷。那些峭壁之间有水经流的山谷便是峡了。

漳县的峡,多分布在秦岭地槽石山中,褶皱断裂非常明显,奇观异景比比皆是。久负盛名的贵清山、遮阳山主要景区在峡中,鲜为人知的黑虎林、龙潭、胭脂沟、草川坪、河底川等也都在峡中。当然,要把漳县值得游览的山峡一一列出,还远不止这些。山谷不深不窄不能谓之峡。清代漳县籍诗人王宪曾写自己家乡的山是:“乱山如抱复如环,不到山中不见山……进山方见山奇秀。”来到山顶看到的多是开阔的牧场田畴,因为峡谷的切割,地势平却不坦,临峡俯视,不测之深令人眩目却步,因之难识山之真容。峡中看山,近观其质,坚实而厚重,浑沉而粗砺,时空仿佛在这里凝固,不由你沧桑顿生。峡中看山,远观其势,悬岩欲坠危崖将倾绝壁摩云,怎一个“险”字了得。惊魂稍定才识得众峰妙像——神笔凌空,玉笋拔地、卧虎蓄势待发、盘龙跃跃欲腾、婀娜相依的似一对亲姊妹、疏而不远的则像一群谦谦书生……面对造化之功,你方觉一切比喻都显得苍白,一切描述都辞难达意。那崖那峰尽显现的峥嵘之美、崇高之美使你屏声息气又心向往之。

你要挑战艰险吗﹖你要征服有形无形的高度吗﹖那就顺着天梯,沿着栈道,或者干脆从无路处借助石缝藤条手足并用往上攀吧!当你拼完了最后气力踉跄山顶,视野豁然开阔,大片大片的草甸草原舒缓地伸向地平线,刚刚经历过了一番惊心动魄的你,又被草的鲜亮、花的娇媚、牧歌的悠扬引入柔美秀丽的审美境界,无限风光果然在险峰。

无水不成峡。漳县的漳河、龙川河、榜沙河三条长流水全出自石山峡中,河的支流是数不清的山溪,几乎每条溪都有属于自己的峡。峡中行走非穿梭往来于溪上不可,五步一道列石,十步一座独木桥,你不得不一反常态时而跳跃、时而蹒跚。水,使山灵秀,使峡生动,也使你的脚步充满活力。你愈往上行,山势愈逼仄,天地愈高深,溪流愈跌宕多姿,漫涌多态:忽而在林草间平稳如镜,忽而隐入溶洞有声无影,忽而融进深潭积蓄能量,忽而交汇合流冲撞激荡,虽有乱石隔挡朽木壅塞,但阻力的存在只会使水的执着得以更充分表现。看到瀑布从百丈云崖訇然飞下,不惜粉身碎骨不彷徨不回首地又一往无前,你还能伤情于“一失足成千古恨”吗?失落在这里变成升华,奋进才是真正的美丽。

峡中,是绿色的世界。漳县的余种草本植物、近百种树木大多数生长在水源丰富的山峡内外。每到春夏,桦树、枫树、橡树、漆树等阔叶林木与杂灌野草相竞生发,银绿、墨绿、灰绿、赭绿、鹅黄绿、孔雀绿、翡翠绿此起彼伏,碧波翠浪溢满峡中。秋日,山熟了,绿又被纷繁的明黄、金红、淡棕、亮紫取代,一时间灿若云霞的暖色调把峡谷装扮得富丽堂皇。峡中,也是花的王国。从早春到深秋花仙子你来她往令人目不暇接,清幽的丁香,婉柔的探春,冷艳的杜鹃,火热的山丹丹,奔放的珍珠梅,浪漫的风信子……无数鲜花绽开了多彩的青春,无论是浓妆艳抹,还是素面朝天,都以充分张扬个性来表现自我。

峡谷的魅力还在于历史文化的积淀。自东汉章帝元年建县以来漳县有过五废六立的建置变故。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这方土地几度游离于游牧民族政权和中原朝庭。其间,历经无数次征战。动荡的社会生活,却使小县有幸成为众多文人墨客的践履之地。相距千百年的人们面对山林峡谷,都感动过、惊叹过,也有人用诗歌艺术地表现过。古诗中,有写山行难的“层冰横九折,积石凌七盘……传诏后来者,斯路诚独难(唐·卢照邻《早渡分水岭》)”;有写峡势险的“剑阁未能争险隘,蚕丛应是失峥嵘(清·汪士铵《过石关》)”;有写峡景美的“洞门流水非人世,隔绝云林八九重(明·方远宜《遮阳山题诗》)”;有抒报国壮怀的“布帐围沙宿,毡舆拥塞行。丹心曾许国,白面漫谈兵(明·何孟春《过酒店子》)”;有道别离愁绪的“度岭计行踪水分愁东侬。奔流从此去何日再相逢(清·吴镇《过分水岭》)”。山也笤笤,路也遥遥,诗人峡中的行吟,既写活了自然景观,也深刻表现了书生们在从军、游宦历程中的复杂情怀,于此,古野的山峡变得灵性十足。

从分水岭到木寨岭,一条百里长峡,在我眼中分明也是一条无形的古代诗歌长廊呵!尽管流传至今的作品已不是很多,但古人今人之间还是由之产生了一些超越时空的审美通感。为寻找先贤的足迹墨痕,我一次次来到那些汉藏文字勒成的摩崖石刻之下,感叹幽谷深峡里,蕴藏了多少属于过去的秘密,古老的石刻或许能透露些什么吧,我想。果然在年7月,县政协考察组从遮阳峡中刻于宋代的“石室”两字下的一个山洞里,找出过一箱经卷。经考证,这些经卷对于填补明代宗教史研究的空白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深入研究,自然是专家们的事了。对普通游人来说,思索足下演绎过的古典文明,欣赏产生于斯地的诗文佳作,你会不会更觉得使此番游历非同寻常呢?

峡谷旅游已成时尚。陇上峡美之最当属漳县。峡谷,是漳县风景的灵魂所在,越来越多的人垂青于斯,是为远离红尘烦嚣寻找空明澄澈的感觉,还是想探究自然界的差异和多样性?是为超越平庸丰富生活,还是来倾听历史的回音?一千个游客可能会有一千种回答。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亲历的过程。

那竹园

(一)

漳县县委大院中套的小院,是我和几个副书记办公的地方。我们的办公室也兼宿舍,工作生活多在小院。院中有园,园里森森修竹最惹人眼,我谓之竹园。县委的竹园处于县城中心,距闹市不远。郁郁葱葱的修竹花木遮挡着市井喧嚣,呵护了一些野生动物。

每年春夏之交那段时期,必有数百只被当地人称为“磨里家”的小鸟来此栖息。也许是因为常在水磨边活动吧,它们才有了这怪异的名字。“磨里家”比麻雀稍大,身体修长,羽毛黑白相间,分布如喜鹊,行走时,长尾巴不停地上下翘动,似在炫耀自己优美的身材。傍晚,它们成群结伙回到竹园,鸟群在竹林上翻飞起舞,晚霞映照下,无数划动的羽翼闪闪发亮,气势甚为壮观。清晨,天还未亮,它们的歌声已早早飞出竹园,几百只歌喉呼唤,谁还能“春眠不觉晓”呢?

0年,春来得早。听到久违的啄木鸟凿树声。我想起了年前发生在竹园的一件事。一对啄木鸟在笔直的树干上攀援自如的行姿经常引我驻足观望。有天,这对鸟反过来开始

1
查看完整版本: 陈新民漳县的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