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农历辛丑牛年。在古代,牛是农业社会重要的生产工具,作为“六畜”之一有着很高的地位。
古往今来,牛也一向被认为是勤劳勇敢的象征,人们也都无一例外赞颂牛的朴实勤恳、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中医药发展纵贯千年,包罗万象,其中牛的贡献也不容小觑。
中医眼中的牛:周身是宝,浑身皆药
如果你去过牛肉火锅店,通常会看到下面这张图:
根据选取牛肉部位的不同,价位就不同、口感也是有点区别的。当然,小编今天不是跟大家讨论牛肉的吃法。
牛身上的不同部位除了食用价值,还会有不一样的药用价值,毕竟“药食同源”也是中药的传统了,在中医眼里,牛可是周身是宝,浑身皆药哦:不少中药以及中成药都与“牛”有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牛黄
乍一看好像蛋黄,其实它是中药牛黄,是牛的干燥胆结石。
宰牛时,如发现胆囊内有牛黄,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阴干就得到了这一味中药。
牛黄性味甘,凉,归心、肝经,可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生活中一些常见中成药里也会有它的身影,如我们熟悉的牛黄解毒片,安宫牛黄丸等。
#水牛角
水牛取角,经水煮,除去角塞,干燥后即可成药。
水牛角性味苦,寒,归心、肝经。在中药里使用时经常将其镑片,所以我们看到的水牛角大多已经被处理成了丝带状或是粉末状。成药后的水牛角具有清热凉血,解毒,定惊的作用。用于温病高热,神昏谵语,发斑发疹,吐血,惊风等。
#牛角腮
它是黄牛或水牛的干燥角内骨质髓。在宰牛时取出,洗净,干燥后即可入药。
牛角腮具有化瘀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紫癜,血崩,便血等,在古代,牛角腮常用于治疗产后产后血痢不止。
#牛胆汁
牛胆汁有清肝明目、解毒消肿的作用,主治风热目疾、黄疸等症。
牛胆汁是炮制药材的一种重要辅料,在炮制胆南星、胆汁制黄连时都比较常用。如天南星这味药材辛温、有毒,但用牛胆汁炮制后成为“胆南星“,其燥烈之气大减,性味转为苦凉,可以清热化痰、息风定惊,主要用于治疗痰热咳嗽、中风痰迷、惊风癫痫等病症。
#黄明胶
在这个全民养生的时代,大家可能对阿胶比较了解。那这个黄明胶又是何方神圣?
实际上,它就是用黄牛皮熬制而成的一种胶类中药,具有滋阴润燥,止血消肿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虚劳肺痿,咳嗽咯血,吐血,崩漏,跌打损伤等。
上面这些,都是牛身上实实在在可以入药的,此外,牛肉、牛骨、牛筋、牛血、牛蹄、牛蹄甲等民间也有入药的习惯。
有“牛”但“非牛”的中药材们
#牵牛子
牵牛花虽然很美,但是入药部分的果实牵牛子却比较“丑”,《本草纲目》称其黑丑、白丑。
实际上,这里的丑是牛的意思,十二地支中的“丑”对应十二生肖中的“牛”。牵牛花的花期以夏季最盛,一般花色呈紫红色者,其种子多黑,花色呈白色、粉红者,其种子多白。
9~10月间果实成熟时,将藤割下,打出种子,除去果壳杂质,晒干备用。表面灰黑色者为黑丑,淡黄白色者为白丑,混合者名二丑,以成熟、饱满、无皮壳杂质、无黑白相杂者为佳。
牵牛子的主要功效是利水消肿、泻下通便、杀虫攻积,可用于治疗水肿、喘满、痰饮、虫积食滞、大便秘结等。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种中药在不少医籍中记载有毒性,比如《药性论》提到牵牛子有小毒,不可贸然服用。还需注意,孕妇及胃弱气虚者忌服牵牛子。
#牛膝
牛膝,别名怀牛膝,为四大怀药之一,药用部位是苋科植物牛膝的干燥根。
怀牛膝有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的功效,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产后瘀阻腹痛、腰膝酸软,又能补肝肾、强筋骨,可用于肝肾亏虚引起的筋骨萎软。
怀牛膝作为活血化瘀药,孕妇须慎用,古代常用其下死胎、下胞衣。
牛膝还有一个“胞弟”,即同科植物川牛膝,二者有相似的功效,但又各有所长,怀牛膝长于补肝肾、强筋骨,川牛膝则长于活血祛瘀。
除以上两种外,还有很多中草药的名字里就自带“牛气”,比如紫金牛,牛蒡子,牛筋草等等,如果仔细说说那可不得了,今天小编就只能先跟大家介绍上面的那些“牛”药了。
年,我们实“鼠”不易,那么在年希望可以“牛”转乾坤,牛角勾福,牛运亨通,牛气冲天哦!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