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原西鹤(-)——原名平山藤五,生于大阪富商家庭,日本江户时代著名俳谐诗人、小说家、思想家。他长期浸淫市井文化,创造了描写町人生活的经济小说——“町人物”。在日本社会长期“重士轻商”背景下,他首次把“商道”提到了“士道”之前,表现出对重商主义思想的弘扬。他周游日本各藩,广泛了解日本各地社会风土民情,为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一手素材,形成了小说《日本永代藏》和《世间如意算盘》的构思,开启了日本经济小说创作的先河。其作品如实反映了日本资产阶级崛起之初町人阶层的经营伦理,并通过善恶有报的因果观和鲜明的是非观,为成长中的町人阶级指明了经商处世的方向。
“町人”——是日本江户时代对城市居民的称呼。在西鹤生活的元禄时代(约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日本商业和手工业空前繁荣,形成了以京都和大阪为中心的商业城市,以商人、艺伎、工匠等为代表的町人阶级崛起,成为社会舞台上一支活跃的经济力量。中国史学家吴廷璆在《日本史》中指出:“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町人阶级愈不甘心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因而在元禄前后提出了人性解放,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主张。其表现之一就是对商人在社会上作用的肯定,第二种表现是否定封建社会的尊卑观念,第三种表现是要求与武士阶级平等观念的产生。”随着町人阶级的崛起,町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表现町人生活的文学作品也应运而生。
西鹤在早年的经商生活中目睹了商人和手工业者靠自己的聪明才智经商,或发家致富、或负债累累的经营百态。日本学者源了圆在《德川思想小史》中如是介绍西鹤笔下的町人:“出现在西鹤文学中的町人们,有着资本主义繁荣时期町人共通的特点,那就是基于勤俭和节约的合理的生活方式。如,为治疗贫穷病而开的药方《富翁丸》中这样写道:早起五两,管家二十两,熬夜八两,节俭十两,周到七两,将此五十两做细,再伴以盘算杆秤准确权衡,每日早晚用心饮用,一定会成为富翁。西鹤描写的模范町人三井九郎右卫门(三井家祖先)就是一个首创无现金谎价、按商品分销、及时交货等新的经营方法、充满智慧才华的人物。三井家也清楚地写明了禁止向大名贷款和从事其他投机事业、在不影响家业的范围内崇拜神佛、要具有儒学教养等内容。”在描绘商人如何通过辛勤工作发家致富的同时,西鹤的小说也讲述了不法商贩谋取不义之财,最终落入法网的故事。
西鹤借以下故事告诫町人:诚信乃立业之本,舍此必将身败名裂,甚至身陷囹圄。
从前有一个叫八助的海鲜小商贩,一天,他想到一个谋取更多利益的方法,就是把准备卖出去的章鱼每只偷偷砍去1条腿并另外单卖。这样一段时间过后,终有一商人向八助询问:为何在他那里买到的章鱼只有7条腿?八助淡然回答“这只章鱼肚子太饿,所以吃掉了自己的腿”。虽然这个冠冕堂皇的说法让商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最终还是买了下来。成功骗过了第一次质疑后,八助胆子越来越大。一次在路过一个富人区时,一位贵妇喊住他,要买他的章鱼。当八助拿出只有6条腿的章鱼时,一位武士看到了这一幕,并感到非常奇怪。武士询问八助这只章鱼有几条腿时,八助回答有6条;武士接着询问为何只有6条腿?八助重施故技,说章鱼吃掉了自己的腿。但聪明的武士一眼就看破了八助的谎话,因八助手里的章鱼全都只有6条腿。武士问:“为什么这些章鱼的腿都只有6条?难道它们肚子饿的时候只会吃两条腿?”八助面红,无言以对。
在武士的威逼下,他透露了事情真相。最终,武士当场逮捕了八助,把他送进了监狱。
西鹤的小说虽然起着类似寓言的作用,有着道德教化方面的考虑,但几乎没有什么说教色彩,而是以通俗晓畅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町人生活、经商的日常,表现了市井商人日常劳作的勤奋与艰辛,赞扬他们在逐利的同时还能不忘本心、慷慨解囊,救他人于水火的义举。同时,西鹤也尖锐地讽刺了不良商家欺蒙拐骗的行为,从正反两个方面生动地阐释了町人阶层的伦理观:逐利并不可耻,重要的是要通过正当手段和努力工作来发家致富,而非弄虚作假、欺瞒世人。正如国内学者王向远教授所强调的那样:“在西鹤看来,町人要发家致富,首先必须经商,这表现了他浓厚的重商主义思想,这是与传统的封建农本主义思想相对的。”
西鹤是日本第一个用文学形式较早较全面地提出重商主义思想的人,这在日本思想史上占有一定地位。西鹤认为,善于经商是立身之本,也是町人最可贵的才能。作为町人,即使对各种雕虫小技十分精通,也无益于生计,只有会拨算盘、记好账目、能识别银质好坏才有出息。
“整部《日本致富经》集中反映了町人阶级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的积极方面是勤奋节俭、精打细算和聪明才智。‘勤奋节俭’作为日本的民族精神是在西鹤时代开始形成的。《日本致富经》充分表明它在当时已经成为日本町人的经世哲学。勤奋节俭的精神,为日本人民世代发扬光大,成为日本实现现代化并跃入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之一。‘精打细算’即所谓‘算盘精神’也是由日本町人阶级首创,并在《日本致富经》中得到集中具体的反映,它已成为日本国民性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日本人。”——试观“石门心学”创始人石田梅岩的经营思想,与西鹤勤劳致富的经营观及诚实守信经营之道一脉相承;在明治维新后创办了多家企业和多个事业机构的企业家涩泽荣一在撰写经营管理名著《〈论语〉加算盘》中贯彻“道德经济合一说”;而西鹤之后近年诞生的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倡导的勤俭与节欲精神与西鹤思想也是异曲同工。
西鹤在町人小说中主要讲述的是“中低层商人”的故事,同时也提及了鸿池、住友、三井等富商巨贾,说明当时这些商家的影响很大。其实,在江户时代城市里批发商、兑换商、高利贷者已积累了巨额财富,“金银之富,悉为商人所藏”。在西鹤去世前后,大阪巨商鸿池善右卫门一家的收入就已相当于十个藩领地的收益,此外,他还一手操控三十余藩的经济,其经营范围涉及酿酒业、海运业、金融业等,分店遍布全国。许多藩主都极力巴结鸿池,为其分店的七十多位店主发放俸禄,鸿池家族势力之大可见一斑。而住友则主要经营药材、书店、铜生意,还是一名大矿主。三井经营绸缎、布匹和金融业等,他们的分店都遍布日本各地。
在《日本永代藏》等小说的字里行间皆是不加掩饰的“金钱”二字,充分反映了在经济蓬勃发展势头下,日本社会生活中金钱已无处不在。我国日本史学家刘金才强调了西鹤小说中对金钱利欲的渴望,并指出这是“主情主义”的表现:“西鹤在‘町人物’中描写町人对金钱利欲的追求,可分两种类型:一类是如创造‘现金买卖,言不二价’新经营法的布匹商三井九郎右卫门,日夜精心买卖、‘醒起睡梦皆观天,心挂出云米千袋’的大阪米商,‘朝夕勤劳用秃锄,活牛眼中挤利润’的棉花商等,可说是以勤劳、俭约、智慧等‘正当’手段谋求利益的类型;另一类则是如或违反‘风俗律义’,借寺院‘利生之钱’而发财,或骗取青楼妓女钱物为资本而致富,或搞投机买卖而发迹者,可谓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发财的类型。”西鹤对正当谋利的商人给予了肯定,对投机取巧者则给予了无情揭露,但也并非完全否定;对于个中破产者,西鹤甚至还怀有深切同情。学者刘金才认为:“这里所说的主情主义思想即指主张人类自然性情——‘人情’的存在价值和正当性的价值观和思想。在元禄时代,所谓‘人情’一般指与代表德川封建社会伦理秩序的理念——‘义理’相脱节或对立的人的自然性情。基本内容第一是指人惜生厌死,避苦求乐的自爱感情,第二是指亲子、兄弟、夫妇、男女之间强烈表现出的人的自然爱情。关于西鹤的主情主义思想,学者们多认为主要表现在‘好色小说’所描写的冶游场所的享乐生活和町人对爱欲的追求方面,而在其‘町人物’和‘武家物’中,与其说是主张人欲、人性、人情的,莫如说是对其持否定或批评态度的。而事实并非如此,西鹤的‘町人物’和‘武家物’,尽管在描写的主题和表现手法方面与‘好色小说’有巨大区别,但主情主义思想是一以贯之的。”
在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江户时代,井原西鹤通过自身的经商实践,深入到市井町人的生活中去,了解町人生活的世像百态;从中敏锐地觉察到一种属于町人社会的新的伦理秩序和价值观,这与以往武士阶级主导的社会规则大不相同。西鹤首创了经济小说“町人物”,他以“金钱”为杠杆,撬动了长期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等级观念,为成长中的町人阶级指明了经商处世的方向。
文/李晨语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年02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