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趾关节痛2日。局部红、肿、热明显,余未见异常。
脉:有力,左寸较多。
舌:尖红,苔白腻,略有齿痕。
诊断:痹,湿热证。治法:清热化湿通络止痛。
处方——汤药——
金银藤30克,马齿苋30克,生石膏30克,当归15克,醋香附15克,醋元胡15克,乳香10克,苍术15克,生白术15克,没药10克,酒大黄15克,大腹皮15克,黄连10克,藿香10克后下,炙甘草10克,姜枣。加热黄酒2两。同时,毫针刺法,锋针刺血。治疗后大为减轻。服药几日后随访,已完全缓解。
诊后记:可结合使用大剂量土茯苓。参考《朱良春用药经验集》,原文如下——痛风疾患,朱老云:“此乃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中医认为系湿浊瘀阻、停着经隧而致骨节肿痛、时流脂膏之证,应予搜剔湿热蕴毒,故取土茯苓健胃、祛风湿之功。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此证确以湿毒为主因,但往往兼夹风痰、死血为患。朱老治此证,恒以土茯苓为主药,参用虫蚁搜剔、化痰消瘀之品,屡收佳效。周××,男,28岁,工人。年8月9日就诊诉:10年前右足趾因不慎扭伤之后,两足趾关节呈对称性肿痛;尔后约五年,两手指及膝关节呈对称性游走性肿痛。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年7月下旬发现右手拇、食指有多个结节,且液化溃出白色凝块及淡黄色液体[后查血尿酸微摩尔/升(16毫克%),病理活检确诊为“痛风石”。x片提示双足趾跖关节第5跖骨头外缘有半圆形掌齿状小透亮区。诊断为“痛风”。]嗣后两上肢、指关节、髋、膝、踝关节疼痛,每气交之变增剧。平素怯冷,面酰无华,形瘦神疲。曾服西药“别嘌呤醇片”,因胃肠道反应停药。苔薄舌淡,脉象细数(体温37.5℃,血沉32毫米/60分钟,尿检:蛋白+)。乃湿浊留滞经脉,痹闭不利之咎。治宜化湿浊,通经络,蠲痹着。处方:土茯苓60克,全当归、萆薢、汉防己、桃仁泥、炙僵蚕各10克,玉米须20克,甘草5克。20剂。年10月25日:60剂后,复查血尿酸微摩尔/升(12毫克%),血沉12毫米/60分钟,尿检正常。患者手足之结节、肿痛渐趋消退。药既获效,嘱继服。年11月25日:又服药30剂,惟感关节微痛,肿胀、结节已除,复查血尿酸微摩尔/升(6毫克%),嘱再服10~20剂,以善其后。年04月14日补充编辑——
师传“痛风治疗经验”:痛风急性发作,红肿热痛。西药:秋水仙碱0.5mg可服2片。外敷药,金黄如意散,调凡士林外敷。内服中药:忍冬藤20,蒲公英30,积雪草30,紫花地丁20,
赤芍10,
土茯苓30,苍术10,白术10。
如果痛风发作在下肢,加川牛膝,或上肢加桑枝。水可多煎些,益排尿。痛风,必须分急性期、缓解期,还要考虑降尿血酸(血尿酸),有结石还须兼顾化石。方是可变的,因人而异,因痛部位而异,因夹杂病而异。友传《痛风特效方》:石膏30,知母9,炙甘草10,
桂枝9,百合30,山慈菇30,
杜仲12,土茯苓30,忍冬藤20,
苡仁20,苍术12,莲子20,
鸡血藤20,川牛膝12.七剂。
综合上述4处经验,做出思考——痛风,高尿酸血症,嘌呤代谢紊乱,由“直观症状表现”到“微观物质化验”,层层推进。从中医角度看,应从“宏观变化运动”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