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讲之前问大家几个问题。你们对中药治病是怎么理解的?中药是怎么治病的?
学生一:中药治病就是利用中药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人体内偏寒的时候就用偏热的药来中和身体消除寒性从而治疗。
学生二:我理解的中药就是它的四气五味,从而调和人体的气和血达到平衡。四气就是寒热温凉,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
大家对中药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讲中药之前,不管是讲针灸也好,中药也好,推拿也好。它们都是来治病的。药在人体是怎么让你舒服起来的?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以热治寒,以寒治热。但是现在往往大家都分不清寒热,并且很难分辨出自身的寒热。究竟是真寒假热还是真热假寒,上热下寒还是里热外寒。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要去深度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寒,什么是真正的热,每个药材都要搞清楚。很多时候我们记了太多概念,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我们要有个清晰的认识,慢慢的要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很多知识可以学,不过还要通过自己的加工。就像是牛可以吃各种草,但它挤出来的就是牛奶。它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你现在学习,会发现有很多知识是相互矛盾的。我们遇到很多病症需要有自己的独立理解之后,慢慢形成自己的东西。
其实治病有很多方法。同样一个病你可能用柴胡,别人可以用荆芥、薄荷。思路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位病人感冒了,这个医生说当做风寒感冒治,另一个医生当做风热感冒治,还有医生当背后受寒前有郁热,解表清里治。可能都有效,但是有时说法相互矛盾。我们就要去理解它为什么都有效果。这个世界很复杂但也很简单。我不想照本宣科的讲中药,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给大家一个开悟的作用。讲的不一定对也不一定错,把我的理解告诉你们,你们再形成自己新的认识成为自己的东西。
与中药相关的,有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种植学还有中药学。中药鉴定学就是认识它是什么科,分门别类。中药炮制学就是知道如何炮制如何采摘。我们要讲的就是偏向中草药在临床中的运用。带着讲一点鉴定学,鉴定学也是门大学问,比如说当归。不同地生产的就有大区别。
书上有几百味药材,一般常用的有四百多味药材。在临床中常用的有一百多种。所以在学时能掌握四百多种药材就足够了。学透一百多味药材,你就可以面对临床上基本的疾病了。我们先简单说一下中药的起源和中医的发展史。有六本书大家要记住,现有的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成于东汉末年,载药三百六十五种,共上中下三卷。我们现在很多民间草药,《神农本草经》中没有记载。因为很多药都有共性,记载了这味就不写那味了。比如说苦参和马芥是同科,马芥的根很细产量很低,它也很苦药性与苦参相似。苦参的根很肥硕,产量很高药效也非常好。所以记载中就选择了苦参而没记载马芥。《神农本草经》中很多药物的选择都是非常有讲究的,不是随便写的。后世的药材成千上万,但都不是主要的。《神农本草经》记载杀三虫的药,厚朴、蜈蚣、麝香、贯众。就是人体内的钩虫蛔虫,但是古代不说这是蛔虫。叫做三尸虫。它就能杀三尸虫。山东有个教授是搞植物学研究的,他发现树木长瘤了会招虫子,他用杀虫剂杀死了虫子后发现树上的瘤也不见了。后来他们在这件事的启发下就总结出,人体长了肿瘤在肿瘤细胞中是否也有虫。很难有药可以把细胞里的虫杀死的。这些杀三虫的药都有很神奇的抗癌效果。《神农本草经》中还有很多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尤其是在临床上遇到很多疑难杂症的时候,这本书都能给我们启发。
第二本书是梁代陶弘景整理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是对魏晋以来三百多年药学的总结。药多达七百三十种。
第三本书是《新修本草》依靠国家的行政力量充分的人力物力多方参与。这本书增加了药物图和文字的说明,开创了世界药学的先例。是最早的一部药典学著作。
第四本书是《饮膳正要》记载了用蒸馏法的工艺制酒。由于酒的浓度较高用于煎制药。药物的有效成分更能发挥不易变质,容易保存。白酒就出自于《饮膳正要》医书上记的药酒就是黄酒,白酒。
第五本书是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我所说的书都很有特点,即使你们学习药类的课本也是参考书。《本草纲目》所记载的药大约一千八百九十种,复方一万一千多种。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书中有很多中药学的故事,很多经方偏方。有种说法,生姜久服易患眼疾。当时李时珍为了验证这一条,就天天吃生姜,果然就有了眼病。李时珍都是亲身体验过后写出生姜久服易患眼疾。《本草纲目》里大多都是通过临床实践得来的。
第六本书是清代医家赵学敏编著的《本草纲目拾遗》对民间草药作了广泛收集和整理,于年刊行《本草纲目拾遗》,大大丰富了我国药学宝库。全书共载药种,仅新增的就有种之多。由于该书资料主要来于群众实践,关于药物形态的描述和功效用法等记载,都较详实可靠。赵氏及其著作继承了历代药学朴实的传统,对补充《本草纲目》有很大贡献。
这六本书都是遗留的著作值得大家好好看看。最早提出药材采摘到底是阴干还是暴晒干,采熟的月份,产地,真假……是《神农本草经》。
产地就要提到道地药材。比如黄连,最地道的黄连产自四川叫川黄连。川芎也是产自四川。因为各个产地不一样,就像苍术,在国家还没指定质量检测之前,我们十堰也种了很多苍术,但是给检测时,很多的苍术都不合格,含量不够。这就是伪药了。国家现在都需要药品测定,很多金银花看着很漂亮采回来药监局一查,质量不合格。因为有的山银花和金银花是不一样的。金银花要采它的花骨朵,如果等花开了再采,含量就不够。采摘时间不一样含量就不一样。川牛膝这味很普通的药材,以前市场价只是20多块钱。但是绝大部分的含量都不合格。不是地道的四川产的川牛膝。现在的川牛膝90块钱一公斤。因为各种药材的生产与它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自古以来医家都很注意道地药材的说法。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在我国纵横万里的大地、江河湖泽、山陵丘壑平原沃野以及辽阔海域,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完全相同,甚至南北迥异,差别很大。因而各种药材的生产,无论产量和质量方面,都各有一定的地域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我们住在某一个地方。如果把当地的药材用好了,也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应以是否确保疗效为标准,这才是道地药材的真正含义。有些药材虽然不是道地药材,但是功效也非常好,也可以用。有很多地方药材,比如说我们吃的丝瓜,如果你患有鼻炎,把丝瓜的藤剪下来它会流很多的水,丝瓜的这个水就可以治鼻炎。还有皂角刺,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身上很痒时用起来很有效果,可以治皮肤病。
有一个当地的老乡,她很聪明,我开方的时候就用了皂角刺,她天天洗。她问:为什么要用这味药呢?我说这个有刺,有刺就有穿透作用,它能把皮肤上的疙瘩穿透进去,就可以祛风止痒。她就去了她们的公园附近有一棵橘子树,野橘子树是带刺的。就想起了医生的话,带刺儿可以消肿。她就把野橘子树上的刺剪下来熬水去洗。结果她很严重的皮肤病就洗好了。所以不管是道地药材还是非道地药材,我们用起来的主要就是象思维。当你运用好了象思维和能量的时候,你开药就很灵活了。所以我们不要死抠,要灵活变动,能解决问题为目的。
昨天来了个病患,脚上起了湿疹。我说你这个病其实很简单,用晒干的黄土敷一敷就好了。用艾灰也可以,艾灰也可以吸湿。这都是一种象思维模式。当我们中医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越来越灵活,不是越来越死板。这些方法,就是要通过学中药来知道它背后的意义原理。
我们中医村现在想建一个药物园。种几百味药材,和地方政府说,我们尽量以当地药材为主。我想建设一个地方药材标本库而不是中药材标本库。把当地药材用好之后,也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药材的采集非常有讲究。植物在各个生长的时期,根茎花叶各个部分含有效药量各不相同。此药物性的强弱差异很大。药物的采出应该在有效成分较多的时候进行。一般以药物成分成熟做依据。每种药物都有一定的采收时间和方法。一般分成几个方面,青草药物在植物充分成长及开花的时候采集。如果是地上割取的药材,比如说益母草。益母草开的花是紫色的。它是入血分的。益母草的茎是方的,方的有个破的作用。益母草中间的髓部是白色的是空的。所以益母草活血利水消肿非常好。在妇科以及肾病上用益母草非常多。豨莶草可以长一米多高,闻起来有香味,它可以祛风除湿。是道家炼丹的必须药。如果我们受寒之后,整个人的肌肉经脉都会僵硬,就需要祛风把寒气排出去,用益母草来洗,豨莶草来喝。荆芥薄荷紫苏等要在充分成长的时候采摘。须连根入药,可拔全株的车前草,柴胡,大蓟,小蓟。像益母草是要割下来的根茎就不要。荆芥薄荷紫苏都只取地上的部分。
这都是象思维,因为我们看天地万物都是道所衍化出的产物。所以我们说以寒治热,以热治寒,其实就是以象治象。文以载道但是文字不等于道。《清静经》里有一句话,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这个德就是天地万物的一种象,真正得道之人是不执着于象的。当执着于象的时候,他就无法明白什么是真正的道和德。道为体,德为用,德是道的显化。
第1期中药学入门
课程时间:年7月6—8日(5日报到)主讲老师:余浩丁天仁课程费用:元/人(不包含食宿费)
课程复训:课程费用的半价(元/人)
主讲内容:(一)几十种常用中药材的使用方法!(二)常用几十种药材的现场识别,采收和炮制方法!(三)特殊药材的鉴别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