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做一位有感情的父母而不是“感情用事”的父母?如果说管教孩子是因为爱孩子,那么我们在管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应该是爱,而不是愤怒。在管教的过程中,我们也绝对不能伤害或者羞辱孩子,否则,孩子将会变得更加叛逆,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始终对孩子笑脸相迎,无底线地溺爱孩子。我们应该学会成为一个“有感情”的家长,而不是一个“感情用事”的家长。针对学龄期的孩子,王岚老师在直播间,提出了以下五点管教原则:学会自然惩罚
英国著名哲学家斯宾塞,常常为远房表兄的2岁调皮儿子头疼不已。通过观察和研究后,他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教育者应更多地采用“自然惩罚”,而不是“人为惩罚”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惯用人为惩罚的养育者,会利用吼骂或体罚让孩子认错。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爸爸会要求孩子不吃完不许下桌;孩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妈妈会用罚抄课本来让孩子长记性。长此以往,孩子会在家长的高压政策下,失去自信,变得畏畏缩缩。而“自然惩罚”的核心,是让孩子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王岚老师在直播间讲了一位朋友的故事。朋友的儿子出门总是不带钥匙,回家时如果家里没人,便会打电话要求妈妈立马回家。无论朋友训斥多少次,他都不长记性。后来有一次,儿子又打了电话过来,朋友便说自己正在逛街,让儿子在门口等一会儿。三四个小时过后,她终于到家,儿子正一脸怒气,大叫着责怪她。然而这次事件之后,儿子再也没有忘记带过钥匙。斯宾塞认为,“自然惩罚”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因果观念。忘带钥匙是原因,被关在门外是结果,孩子自己犯下的错,就要自己承担后果。拥有正确因果观的孩子,才能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避免感情用事
王岚老师指出,除了熟练运用“自然惩罚”,朋友还有一个优点,值得所有家长学习:避免感情用事。朋友说,当孩子摆着一张臭脸,对她恶语相向时,她也曾有过一些任性的想法,一旦没控制好,说不定会做出日后令自己后悔的事情。但她忍住了,选择用冷处理的方式,让儿子先冷静下来,她才开始跟儿子讲道理。我们理解大多数父母的无奈,情绪到达了极点,光发泄都来不及,哪里还有精力克制?但成年人之于孩子最大的区别,就是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唯有如此,才能拥有更多回旋的余地,做出更理智的决定。控制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孩子“找理由”。不要用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孩子的情绪。在批评孩子之前,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爸爸知道你也很紧张。”当孩子明白我们是爱ta的、理解ta的,孩子才会冷静下来,听我们的话,反思自己的错误。惩罚要言行一致
王岚老师在日常观察中发现,很多家长会言行不一。如果孩子不认真写作业,家长会说:“明天就给你办退学,别去读书了!”如果孩子敷衍地去补习班,家长会说:“把我给你报班的钱还给我!”家长以为这样说很有威慑力,但孩子很聪明,他们明白我们不可能这么做,这些话只是吓唬人而已。所以,家长在“放狠话”时,一定要言行一致,保证自己说到做到,这样才有助于帮孩子理解,他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惩罚。惩罚要松紧适度
王岚老师在直播间建议,惩罚的力度要大、时间要短。如果对孩子的惩罚长达半年,可能孩子最后都忘记了当初受罚的原因。但,惩罚不应该是“全方位的”,而应该是有的放矢的。比如,孩子假期不认真写作业,和带孩子去假期旅行,其实是两件事情。不要用一件事情,作为另一件事情的代价。否则,孩子将会失去很多美好而有益的体验,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此一蹶不振。所谓松紧有度,其实是给孩子“赎罪”的机会,让孩子明白,自己依然有重头再来的能力。有自信的孩子,才能越变越好。适当地给孩子选择权
并不是孩子犯了错就必须要严厉地惩罚,真正聪明的家长,会偶尔多给孩子一次机会。这时,家长的警告会变得格外有分量:要么你乖乖听话,要么就在自己房间里安静呆着,怎么选择就看你了。于是,孩子便会明白,爸爸妈妈已经给了我一次机会,如果我再受到惩罚,那就是我咎由自取。久而久之,孩子便会懂得为自己负责。02
如何在支持孩子的同时,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然而,家长的职责,远远不止于惩罚。如果说惩罚是为了让孩子不掉入陷阱,走上人生的正途。那么鼓励孩子,才能让孩子在正途上走得更快更远。如何才能在支持鼓励孩子的同时,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王岚老师在直播间提出以下两点:创造交流的机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需要的不是观众,而是队友。所以,家长必须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在和孩子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求。这些年,常常听到有人讨论:现在的孩子眼睛里为什么没有光了?为什么头垂得越来越低了?归根究底,是因为孩子失去了自信。孩子想和父母聊聊天的时候,父母正低头摆弄着手机;孩子想和父母一同出去散步游玩的时候,父母说自己没有空。时间长了,孩子便形成了一个认知:我没有价值,我不值得别人花时间陪我。给孩子提供高价值的陪伴和交流,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在严肃的话题中夹杂点笑声,在吃饭时分享有趣的见闻,让相处的时光变得有趣,才能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回忆。学会正确鼓励孩子
当孩子因为充足的陪伴交流和恰当的“惩罚”,变得越来越好时,家长应该用鼓励去强化孩子的认知:从前做错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相信现在优秀的你,一定能做得越来越好。但需要注意的是,鼓励不能泛泛而谈,例如“你今天真棒\宝宝今天真乖”。正确的做法是,指出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夸赞孩子努力的过程,例如:“宝宝今天做作业很认真,错别字都检查出来了,很棒。”需要注意的是,夸赞时应该多用陈述句,比起“宝宝今天没有浪费食物”,“宝宝今天把饭都吃光了”更能给孩子留下正面印象。父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