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牛藤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王永炎医案四
TUhjnbcbe - 2021/9/20 23:01:00
北京皮肤病治疗好医院 http://m.39.net/pf/a_6171978.html

例三清热育阴法

斯某,女,41岁。初诊∶年10月。

主诉及病史∶年因精神受刺激,曾有癔病性痉挛发作,并患偏头痛。最近一年偏头痛发作频繁,每月十数次,痛有搏动感,伴前额胀痛,痛重恶心;口苦咽干喜冷饮,耳鸣,手足心热;大便秘结,常三五日一解。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久服麦角胺制剂疗效渐差,医院给肌注杜冷丁并服水合氯醛,于熟睡几小时后尚可缓解。

诊查;舌苔淡黄而干,脉沉细弦滑。

辨证;证属久病阴虚阳方,肝胃郁热上冲,血瘀脉络。

治法;治拟清肝胃活血络为主,适当加育阴生津之品。

处方;龙胆草6g夏枯草15g知母15g生石膏30g川芎6g川牛膝30g竹叶6g菊花10g全瓜蒌30g生大黄10g芒硝6g(分冲)生地30g天花粉15g石斛10g

二诊;服药3剂头痛减轻,腑气已通,诸症皆有好转,改拟芎芷石膏汤加味再治。

处方∶川芎30g白芷6g生石膏45g(先煎)黄芩10g白蒺藜10g赤白芍各15g淡豆豉10g青黛面2g(分冲)肉桂面1g(分冲)

三诊∶服药15剂,头痛已除,转回原治疗单位观察。

四诊;年6月。患者来京复诊,最近两年偏头痛明显减轻,数月一发,继服前诊方药,病情尚可控制,发时疼痛不重。本次因外感高烧头痛,经治表证已解,但偏头痛复发,剧痛,恶心呕吐,口苦口干,便秘。舌质暗苔黄腻,脉细弦尺脉沉弱。证属脾虚湿浊化热,风阳上窜,血瘀阻络,再拟清热燥湿、活血通络为法。

处方;鲜藿佩各10g茯苓15g白蔻3g(打)苡仁30g黄芩10g滑石块15g白蒺藜10g钩藤30g菊花10g川芎12g赤芍15g川牛膝15g

五诊∶以本方加减服药15剂,头痛逐渐减轻,痛止一周,带方回原单位继续治疗。

头痛一证,当分外感与内伤。外感尤以风邪为主,内伤尤以肝、脾、肾三脏失调为主,并多因七情内伤所致。例一,郁怒伤肝,思虑伤脾,郁久化热,治当以平肝醒脾活络为法,选用川芎定痛饮加减。例二,患者左偏头跳痛,左颜面麻木,伴恶心呕吐、眠差、脉弦滑,为痰凝阻滞、少阳郁热、循经上犯,治疗重用夏枯草、龙胆草清肝胆郁热,川芎、赤芍活血,坚持服用收到良效。例三乃肝郁日久,暗耗阴血,虚热内生,脉络阻滞,故头痛伴口苦咽干、耳鸣、手足心热等,治用养阴生津退热而奏良效。

五、小柴胡汤加味治疗热病验案三例

例一梁某,男,19岁。

主诉及病史∶2天前突然恶寒,继之发热、咳嗽,进而牵引右胸掣痛,痰多色黄,口渴欲饮,饮后欲呕,不思饮食,溲黄便干。

诊查;苔薄黄,脉弦滑而数。查体温39.2℃,而血压/70mmHg,右肺呼吸音明显减弱,血白细胞总数为/mm3,中性86%,右下肺大片状阴影,西医诊断为大叶性肺炎。

辨证∶证系肺胃蕴热,热在气分。

治法∶治以解热为先。

处方;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0g生姜2片生甘草3g生石膏45g(先煎)服药3剂,体温恢复正常,上方减石膏,加枳壳10g。又服药3剂,咳嗽、胸痛减轻。共服药12剂,胸透病灶有吸收,血象恢复正常。

例二张某,男,25岁。

主诉及病史∶因高热、右胁痛甚3天入院。素有胃疾,时而脱腹隐痛,纳谷不馨,乏力气短,于3天前饮食不慎,发现右胁疼痛并且逐渐加重,牵引肩背,继发高热,时时嗳气,泛吐黄水,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3日未解。

诊查∶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查体温39.6℃,巩膜轻度黄染,腹平软,右上腹压痛明显,肝脾未扪及,莫非氏征阳性,血白细胞/mm3,中性88%,淋巴12%,黄疸指数20单位,谷丙转氨酶80单位,尿三胆阳性。西医诊断为胆道感染。

辨证∶证属肝胆热盛,腑气不通。

治法∶治拟清利肝胆,通腑泻热。

处方;柴胡30g黄芩15g半夏10g生姜2片生甘草3g生大黄15g

二诊;服药3剂,体温退至38℃,右胁痛减轻,呕吐止、大便通,但溲及巩膜仍黄。改上方去大黄,加茵陈30g,金钱草10g,广郁金10g。

三诊∶又服药6剂,黄渐退,胁痛止,体温正常。

四诊∶再服上方药6剂,基本痊愈。后以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脾胃而收功。

例三罗某,女,36岁。

主诉及病史;5天前发现尿短、尿急、排尿不畅,溲黄,继之发热而尿频尿急加重,尿道热涩疼痛,胁腹胀痛,恶心纳差。

诊查∶舌苔薄黄、中后部黄腻,脉弦滑数。查体温38.5℃;膀胱区轻压痛,血白细胞/mm3,中性82%,淋巴18%。尿镜检白细胞(15~25),红细胞(0~3),蛋白(+),尿培养为大肠杆菌,西医诊断为泌尿系感染。

辨证∶证属膀胱湿热。

治法∶治用清热兼利湿热。

处方∶柴胡30g黄芩15g半夏10g生姜3片生甘草3g黄柏10g地榆15g

二诊∶服药3剂,体温恢复正常,尿频尿急尿痛锐减。

三诊;又服上方药3剂,症状消失,尿常规镜检转阴,尿培也转阴。嘱再服上方药6剂以巩固疗效。

此案三例热病,其一为大叶性肺炎发热;其二为胆道感染发热;其三为泌尿系感染发热;均以小柴胡汤加味而治愈;体现了中医的异病同治思想。小柴胡汤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少阳之气游行三焦,而司一身腠理之开合。柴胡味苦微寒,黄芩味苦寒。其治则正如《内经》谓;"热淫于内,以苦发之。"故成无己认为,"热气内传,攻之不开,而迎而夺之,必先散热,是以苦寒为主。"例一外感风寒,入里化热,热在气分,肺胃热其,故痰多色黄、胸痛、口渴、苔黄,方用小柴胡加生石膏清阳明气,分之热而收功。例二素有胃疾,加之饮食不节,脾胃失运,肝胆不利,痰浊宿食内停,郁而化火而致肝胆湿热、腑气不通,故以小柴胡加茵陈、大黄、金钱草清利湿热,通腑泻热。例三为湿热下注膀胱而见发热溲黄、尿痛、排尿不畅,故以小柴胡加黄柏、地榆清利湿热,故而收功较速。此三例发热虽均以小柴胡汤加减治愈,但各有不同兼证,治疗亦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永炎医案四